[发明专利]细胞因子-超抗原融合蛋白在制备抗癌药物的应用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85818.6 | 申请日: | 2010-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4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 发明(设计)人: | 孙嘉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嘉琳 |
| 主分类号: | A61K38/18 | 分类号: | A61K38/18;C07K19/00;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陆艺 |
| 地址: | 20005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细胞因子 抗原 融合 蛋白 制备 抗癌 药物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融合蛋白的用途,特别是涉及一种细胞因子-超抗原融合蛋白在制备抗癌药物的应用。
背景技术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等的受体在各种肿瘤组织中大量表达,例如在肠黏膜肿瘤中的EGF受体比正常组织高出300倍(Gastroenterology,98,961-967,1990)。所以,异常高表达的EGF受体和VEGF受体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肿瘤治疗靶点(Ann Oncol,17Suppl 7:vii109-114,2006;Clin Cancer Res,12,5018-5022,2006)。
表皮生长因子连接到一种毒素蛋白或RNA水解酶上可选择性杀伤高表达EGF受体的肿瘤细胞(Clin Cancer Res,11,329-334,2005;Protein Eng,11,1285-1292,1998),同样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也能与毒素形成融合蛋白质来抑制肿瘤(Proc Natl Acad Sci USA,99,7866-7871,2002)。这里的EGF-毒素或VEGF-毒素的融合蛋白是利用EGF或VEGF与肿瘤细胞上的EGF受体(EGFR)或VEGF受体(VEGFR)相互作用而将融合蛋白定位到肿瘤细胞上,再通过融合蛋白中的毒素蛋白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但这种方式不是依靠免疫系统例如淋巴细胞等攻击肿瘤。
肿瘤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肿瘤细胞的抗原是自身抗原,所以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人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抗肿瘤方法来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力,特别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力。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一种特别针对肿瘤细胞的强有力的新的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目的。
中国专利申请号200310109829.7“一种可用以抗癌治疗的超抗原融合蛋白质及其生产方法”公开了一种构建细胞因子和超抗原的融合蛋白的方法以及这种融合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方法。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010118438.1“细胞因子-超抗原融合蛋白在制备抗实体瘤药物的应用”公开了细胞因子-超抗原融合蛋白可以抑制小鼠肉瘤肿瘤Sarcoma 180(S180)。
上面两个专利所使用的融合蛋白中的超抗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taphylococcal-enterotoxin A,SEA),并且在基因序列中显示第227位置上有一个将Asp改变为Ala的点突变。而专利文献中的EGF和VEGF是根据公开文献(EGF基因文献:NucleicAcids Res,10,4467-4482,1982;Nature,303,722-725,1983;VEGF基因文献:Science,246,1306-1309,1989;Science,246,1309-1312,1989;J Biol Chem,266,11947-11954,1991)制备的,属于人来源的EGF和VEGF基因,从而构建成EGF-SEA和VEGF-SEA两种超抗原融合蛋白。
SEA不需要抗原提呈细胞的加工处理,而以完整蛋白质形式直接与细胞膜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I(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识别T cell receptor(TCR)的Vβ片段,激活比普通抗原多得多T细胞(包括CD4+,CD8+),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对靶细胞产生强而有力的细胞毒作用。瑞典的一个小组的抗体超抗原融合蛋白对于B16黑色素瘤的肺转移进行了很多研究(Proc Natl Acad Sci USA,92,9791-9795,1995;Eur Surg Res,35,457-463,2003)。为了减轻SEA的副作用,在它的第227位置上引入了一个点突变,将Asp改变为Ala(Proc Natl Acad Sci USA,94,2489-2494,199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嘉琳,未经孙嘉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58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