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回收利用CO2的化工动力多联产能源系统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84428.7 | 申请日: | 2010-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0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冯杰;易群;李文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C31/04 | 分类号: | C07C31/04;C07C29/151;C07C43/04;C07C41/01;C10J3/00;C01B3/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回收 利用 co sub 化工 动力 联产 能源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化工与环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节能环保的化工动力多联产能源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作为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其传统的直接燃烧利用方式和转化技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约为35%-38%)、CO2排放严重,我国早在2007年CO2排放量就已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在《京都议定书》协议中,以及“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都表示积极参与CO2减排,而我国正处在工业大发展时期,这无疑使得我国在政治、经济和环境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国富炭缺油的能源格局,又使得液体燃料严重短缺,我国从1993年起就已经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纯石油进口国了,而且需求量一直增加,严重危险到国家能源安全,寻求新的煤基液体替代燃料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作为炼焦大国,对于焦炉煤气的利用却显得明显不足,基本上以燃烧为主(290亿Nm3,2004),焦炉煤气中氢气含量高达60%,CH4含量约25%,这种直接燃烧的利用方式,不仅能量利用效率低,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氢资源。因此,如何实现煤炭资源以及焦炉煤气的合理转化利用,以解决能量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液体燃料短缺等问题就值得关注。
面对以上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压力,新的煤炭利用技术得到广泛关注和发展。整体煤气联合循环(IGCC)发电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能源的利用程度,使能量利用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7%-10%。目前,世界上已有多座商业示范工程,尽管在技术和工艺上的改进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对于大幅度降低CO2的排放还是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为此,基于CO2捕集储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的IGCC多联产系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目前大部分减排CO2途径大都是利用水煤气变换反应、膜分离技术、化学链燃烧技术等方法以提高CO2的浓度,从而达到CO2分离的目的。尽管这些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CO2的排放,但CO2分离能耗以及空分装置的能耗也相当大,当系统减排70%以上的CO2时,系统能量利用效率仅为35%-37%。这些减排途径都是先将CO转化为CO2,然后再进行CO2分离,不仅浪费了宝贵的CO资源,还增加了分离能耗。此外,分离出的大量CO2的处理也需要考虑,我国目前CO2年需求量还不足100万吨/年,分离出来的CO2远高于需求承受能力,对于将CO2地下封存的处理尽管得到世界多个国家的认可,但是目前还仅停留在模拟和实验室阶段,而且地下埋存的风险性较大,CO2的管道运输设备苛刻,成本高,并没有得到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认可。
从上面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通过技术的改进可以提高系统能量利用效率,但避免不了CO2排放问题。反之,通过技术的改进可以实现CO2的减排,却又使得系统能量利用效率下降,同时分离出来的CO2处理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不难得到,能量利用效率和CO2减排是一个对立、矛盾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以达到系统较高效率的同时,实现CO2的减排,避免CO2分离,以及CO2后续处理等问题,最终实现生产系统节能减排双重效果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回收利用CO2的化工动力多联产能源系统及方法,以解决分离CO2能耗高、运输及埋存CO2困难和安全系数低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44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鞋油刷
- 下一篇:一种马铃薯专用药肥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