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荧光内窥成像方法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80894.8 | 申请日: | 201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5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邵永红;屈军乐;牛憨笨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陈世洪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 成像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电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荧光内窥成像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荧光显微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尤其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多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技术具有对生命体的杀伤作用小,穿透深度大,具有层析能力等优点,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荧光图像能够为生物医学检测和分析提供结构和功能信息。
近年来,随着新型光纤和微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光纤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和内窥镜的研究使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在活体的内部器官和活体动物中的研究成为可能。目前双光子荧光内窥显微技术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针对这一课题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内窥系统设计、扫描机制、光学传导和高数值孔径的微物镜及其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受到活体内窥应用条件限制,成像时间不宜过长。然而目前荧光内窥成像的速度慢,效率低,耗时长,对生物体造成极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荧光内窥成像方法,旨在解决现有荧光内窥成像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荧光内窥成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产生激发光;
将所述激发光分为多个子光束,所述多个子光束对应于样品的多个子区域,所述样品内分布有荧光物质;
调整所述多个子光束,使各子光束传导至生物体内并聚焦于所述样品的子区域;
利用所述多个子光束对所述样品进行扫描,使各子区域内的荧光物质发出荧光;
实时采集扫描时发出的荧光,生成荧光图像。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荧光内窥成像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激发光源,用于产生激发光;
分光器,用于将所述激发光分为多个子光束,所述多个子光束对应于样品的多个子区域,所述样品内分布有荧光物质;
柔性介质,用于调整所述多个子光束,使所述多个子光束传导至生物体内;
聚焦元件,用于使各子光束聚焦于所述样品的子区域;
扫描元件,用于利用所述多个子光束对所述样品进行扫描,使各子区域内的荧光物质发出荧光;
双色镜及传像介质,用于将所述荧光从所述生物体内导出;
探测器,用于实时采集扫描时发出的荧光,生成荧光图像;
所述双色镜设于所述扫描元件与聚焦元件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将激发光分为与样品多个子区域一一对应的多个子光束,使该多个子光束传导至生物体内,各子光束聚焦于样品的子区域,形成多点激发荧光,将荧光导出,并由多个子光束对样品进行二维扫描,从而获取整个样品的荧光图像,时间短、速度快,对生物体损伤小,有利于生物医学的研究,特别是对癌症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内窥成像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内窥成像系统的结构及其光路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阵列点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将激发光分为与样品多个子区域一一对应的多个子光束,使该多个子光束传导至生物体内,各子光束聚焦于样品的子区域,形成多点激发荧光,将荧光导出,并由多个子光束对样品进行二维扫描,从而获取整个样品的荧光图像,时间短、速度快,对生物体损伤小,有利于生物医学的研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内窥成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产生激发光;
将所述激发光分为多个子光束,所述多个子光束对应于样品的多个子区域,所述样品内分布有荧光物质;
调整所述多个子光束,使各子光束传导至生物体内并聚焦于所述样品的子区域;
利用所述多个子光束对所述样品进行扫描,使各子区域内的荧光物质发出荧光;
实时采集扫描时发出的荧光,生成荧光图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荧光内窥成像系统包括:
激发光源,用于产生激发光;
分光器,用于将所述激发光分为多个子光束,所述多个子光束对应于样品的多个子区域,所述样品内分布有荧光物质;
柔性介质,用于调整所述多个子光束,使所述多个子光束传导至生物体内;
聚焦元件,用于使各子光束聚焦于所述样品的子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08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