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腈纶、涤纶混纺纱线及其加工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77241.4 | 申请日: | 2010-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0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周玉洁;闻艳萍;王振生;吕金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纺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6B3/08;D06B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空港***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腈纶 涤纶 混纺 纱线 及其 加工 工艺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领域的纱线及其制造工艺,特别是涉及一种腈纶、涤纶混纺纱线及其加工工艺。
(二)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销量较大的纯腈纶膨体32S/2品种,由于价格优廉,备受消费者欢迎。但是由于劳动力紧张,劳动成本不断增长,能源费用过高,导致纺纱成本上升,生产纯腈纶膨体32S/2品种没有利润,许多企业纷纷停止此产品的生产。针对目前市场情况,本公司拟从原料复配和使用新工艺方面入手,通过提高产品品质来解决由于制造成本过高没有经济效益的问题。而目前,腈纶、涤纶混纺纱线的加工工艺尚有不足之处,有待于解决。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腈纶、涤纶混纺纱线及其加工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方案的腈纶、涤纶混纺纱线,该纱线由膨体腈纶、涤纶和常规腈纶组成,其质量比为膨体腈纶30%、涤纶20%、常规腈纶50%。所述膨体腈纶为3D膨体原液腈纶,所述涤纶为3D改性原液涤纶,所述常规腈纶为3D常规腈纶;该混纺纱为32s/2。
本方案的腈纶、涤纶混纺纱线的加工工艺,其技术要点在于以下步骤:
(1)、染色工艺:
3D常规腈纶采用条染,复洗后,做去毡处理。
(2)、前纺工艺:
一道梳理:并合6根3D常规腈纶,牵伸倍数为6,出条重量为20g。
二道梳理:并合5根3D常规腈纶、2根3D涤纶、3根3D膨体腈纶,牵伸倍数为8,出条重量为25g。
三道梳理:混梳条,牵伸倍数为7.5,出条重量为20g,加入抗静电剂和水,比例为1∶10。
(3)、后纺工艺:
实纺支数:36Nm;
单纱捻度:330T/m;
速度:60000r/min。
(4)、后整理:采用移动式汽膨,汽膨4分钟,汽膨温度9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确保产品风格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原料复配和工艺的改进,采用腈纶条染混梳技术,保证了产品色泽的一致性,采用移动式汽膨方式避免了出线色花、色差的可能,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经济效益比传统产品明显提高。
(四)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产品设计
该面料的开发思路,主要是体现从原料复配和使用新工艺方面入手,通过提高产品品质来解决由于制造成本过高没有经济效益的问题。
二、具体技术内容
1、原料配比:
(1)3D膨体原液黑色腈纶:30%;
(2)3D改性原液黑色涤纶:20%;
(3)3D常规腈纶:50%。
以上为质量比。
2、质量要求:
3D常规腈纶条染后,与3D膨体腈纶,3D改性涤纶进行混梳,混梳均匀纺纱,产量质量与传统纯腈纶832S/2品种风格达到一致,保证手感蓬松,柔软风格,粗犷,毛绒感强。
3、工艺流程:
染部:3D常规腈纶条染、复洗(LB331)、去毡、一道梳理(412)、二道混梳(412)、三道混梳加抗静电剂(412)。
纺部(包括前纺和后纺):混条机(GN6-N)、一道针梳机(GN6-17R)、二道针梳机(GN6-26)、三道针梳机(GN6-221)、粗纱机(FM-8N)、细纱机(FB505)、络筒机(ESPERO-M)、併线机(SSM-FMX)、倍捻机(VST-08)、摇线机(FB801)。
后整理:汽膨→成品检验。
4、工艺拟定:
染部:3D常规腈纶条染,复洗后,做去毡处理,再进行混梳以保证条杆均匀。
梳理工序见表:
腈纶条染混梳后三道工序加入抗静电剂以消除经过多次梳理产生的静电,同时保证混色均匀。
纺部:以弱捻纺纱为准则以保证产品风格。
(1)实纺支数:36Nm;
(2)单纱捻度:330T/m;
(3)速度:60000转/分。
后整理:采用移动式汽膨,汽膨4分钟,汽膨温度90℃,确保汽膨后纱线不出现色花现象,同时成品(缩率:12%)支数达到32Nm。
通过此工艺的实际生产,产品风格完全达到纯腈纶832S/2品种的品质要求,并以取代传统工艺,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三、采用新技术的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纺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纺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72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