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除重金属抗堵塞的生饮水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72017.6 | 申请日: | 2010-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7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郭大磊;庄仓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工研院华科生物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C02F1/44;C02F1/2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金属 堵塞 饮水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饮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重金属抗堵塞的便捷式生饮水机,适合在灾区、野外或战地等恶劣条件下使用。
背景技术
现如今,来自电镀、采矿、冶金、化工、印染等工业的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水环境污染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诸如铅、铬、汞等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很大。目前市场上的生饮水机多用于家用,这些生饮水机一般能除去生水中的大部分杂质,能够满足人们普通生活对饮用水的需求,但对于野外生存、自然灾害或战地供应等恶劣环境条件,尤其当无电力供给时,普通生饮水机难以满足要求。另外,现有的生饮水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滤芯容易堵塞,这不但会影响生饮水机的使用效率,也会缩短生饮水机的使用寿命。因此,特别需要一种净化功能强、净化效率高且无需电力就能达到饮用水要求的生饮水处理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手动的便捷式生饮水机,其净化功能更强,净化效率更高,且具有抗堵塞的功能,可满足人们在无电力情况下对健康饮用水的需求。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除重金属抗堵塞的生饮水机,其包括:
筒体,其在底部具有进水口,在顶部具有出水口;
活塞杆,其下端部垂直插设在筒体内且沿着筒体的高度方向能够滑动地设置,该活塞杆的上端部连接有手柄;
活塞,其固定连接在活塞杆的下端部;
所述生饮水机还包括:
一级净化单元,包括设置在筒体底部的滤芯,所述滤芯包括多孔不锈钢内芯和设置在不锈钢内芯的外围的微滤膜,所述滤芯的内部空间构成供水通过的一级通道;
二级净化单元,其位于所述一级净化单元的上方,包括沿着筒体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由吸附材料制成的内芯、围设在内芯外周的高分子吸附膜、围设在高分子吸附膜外周的超滤膜,内芯的内部空间构成供水通过的二级通道;
一级净化单元与进水口之间通过进水通道相连通,所述一级通道与二级通道相连通,且在二者之间设置有单向阀,一级净化单元与二级净化单元之间通过隔板隔开,且隔板上设有至少一个截面积在0.6~6.0平方毫米之间的通孔;
活塞杆的下端部位于二级通道内,且活塞与二级通道的内壁相密封连接。
优选地,微滤膜为褶皱状,这是为了增加微滤膜的表面积,以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更优选地,微滤膜的表面积可设置为超滤膜的表面积的1.1~2倍。
优选地,一级净化单元还包括设置在微滤膜外围的尼龙网。
优选地,单向阀设置在隔板上,且单向阀对应的开口截面积在2.0~16平方毫米之间。
优选地,一级通道与二级通道的轴心线相重合。
优选地,微滤膜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膜孔径在0.4~0.6微米之间,能够滤去水体中的大部分大颗粒物质及悬浮物等。
优选地,二级净化单元中的内芯由烧结活性炭棒或活性炭-活化沸石混合烧结棒构成,对水体中的氨氮物质、色素和异味物质等有很好的吸附作用。
优选地,高分子吸附膜为γ-聚谷氨酸吸附膜,膜孔径在0.3~1微米之间,且更优选为授权公告号CN100560192C的专利中所公布的γ-聚谷氨酸复合膜,这种吸附膜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元素有极强的络合能力,因而能将它们滤除。
优选地,超滤膜的材质为聚偏氟乙烯,膜孔径在30~60纳米之间,它不仅可除去水中的铁、铝、锰、铅等不溶性的重金属成分,而且还能滤掉水体中诸如隐孢子虫及梨形鞭毛虫等细菌和病毒。
以上一级净化单元或二级净化单元中所用过滤材料均可通过市购或通过已知方法制备得到。
为使设备取水方便,还可为本发明生饮水机配备一进水管,使用时将该进水管套在生饮水机的进水口使二者相连通即可。
为方便使用者喝水,本发明生饮水机还包括一个罩设在所述筒体上的杯盖。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使本发明生饮水机与现有饮水机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工研院华科生物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工研院华科生物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20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