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挂袋式单胞藻培养支架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71216.5 | 申请日: | 2010-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1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宫庆礼;邓志科;赫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 |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张中南 |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挂袋式单胞藻 培养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物培养的支架,具体涉及一种挂袋式单胞藻培养支架,适用于生产上作为薄膜挂袋式单胞藻光生物反应器的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单胞藻生产性培养方式有Oswald设计的跑道池反应器(Race-wayPhotobioreactor),属于开放式培养方式。除此之外封闭式培养方式较少,且多采用桶、罐等作为反应容器。以上两种培养方式中,没有设置反应器支撑结构的必要。
然而,上述已有技术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在跑道池反应器中电路、水路和气路不能有效分层,容易交叉、打结。照明系统设计施工时难度大,安装的照明灯管难以穿透整个水体,不能充分利用光能。料液的进入管道和藻液排出管道无法有效控制且易受污染。通气管道只能浸泡在水底下,容易腐蚀。在封闭式培养阶段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且在两种培养方式中,都不能实现整个反应系统的集成。
出现以上问题和不足的原因在于,在开放式培养的跑道池反应器中,反应体系粗放,系统集成和自动化尚未得到实现,相应的支撑体系也没有建立。整个系统中的电路、水路和气路的设计只按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安装。在封闭式反应体系如桶、罐等反应容器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新式的薄膜挂袋式单胞藻光生物反应器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该反应器是需要悬挂使用的底部为倒圆锥状的圆柱形结构体,并且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支架结构,但是现有技术中尚未有一种能够作为薄膜挂袋式单胞藻光生物反应器的培养支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挂袋式单胞藻培养支架,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尚无能够适用于薄膜挂袋式单胞藻光生物反应器的培养支架的不足。
一种挂袋式单胞藻培养支架,该培养支架包括至少两根立柱和固定于立柱顶端的横梁,其特征在于上述横梁上设有3~5个支撑杆,并有内含灯管的灯架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柱之间的横梁的正下方,且上述横梁下方还依次设有料液进入管和藻液排出管。
为了能够向悬挂于上述支撑杆上的反应器输送单胞藻生长所需的气体,在横梁上方还设有通气管。
上述灯架呈方框形,且灯管水平设置于灯架上从而与反应器相互垂直。
为了能够达到单胞藻生长所需的光照强度,上述灯架内从上至下设立6~10支灯管。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光源从而节省培养成本,上述灯管的间距在400~600mm范围内,灯管的长度在600~800mm范围内。上述灯架可以固定于立柱之间,也可经由支柱固定于底座上或直接固定于地面。
为了便于加工制作以及使整个培养支架具有足够的强度,上述柱体、横梁、灯架和底座均可采用工程上常用的槽钢座架。
考虑到耐腐蚀效果,上述立柱、横梁与支撑杆表面镀锌。
为了便于安装和拆卸,上述立柱包括开有螺孔的底座和固接在底座上的柱体,且柱体顶部开有至少两个用以与横梁相连接螺栓孔。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坚固耐用,为单胞藻连续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支撑结构。通过在横梁和柱体上设置并分层固定电路、水路和气路,实现各管道的集成,走线清晰、层次分明。通过底座和柱体的设计,可使反应系统的绝大部分装置和管道悬空布置,便于人工操作,也避免因贴近地面而受到破坏。支架和灯架的两侧均可设置反应器和相应管道,可充分利用空间和光源。本发明在单胞藻的连续培养过程中具有占地空间少、各管道布线清晰、充分利用了光源,可全方位支持整个反应体系且便于在单胞藻培养过程中进行操作和有效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柱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横梁与支撑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横梁与支撑架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灯架结构示意图。
其中,1、立柱,2、横梁,3、支撑杆,4、灯架,5、灯管,6、螺栓孔,7、螺孔,8、底座,9、支柱,10、柱体,11、料液进入管,12、藻液排出管,13、通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一种挂袋式单胞藻培养支架,该培养支架包括至少两根立柱1和固定于立柱1顶端的横梁2,所述横梁2上设有3~5个支撑杆3,并有内含灯管5的灯架4设置在相邻两根立柱1之间的横梁2的正下方,且,上述横梁2下方还依次设有料液进入管11和藻液排出管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12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吸能纵梁结构
- 下一篇:自动收展车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