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护酸、碱类毒剂的浸渍炭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9118.8 | 申请日: | 201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5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张鲁萍;李元庆;李怀珠;阴兆栋;张重杰;刘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0;B01J27/185;B01D53/86;B01D53/50;B01D53/58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30008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护 毒剂 浸渍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浸渍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护酸、碱类毒剂的浸渍炭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采用在活性炭上浸入Cu 、Cr、Ag的化合物的制成炭催化剂来防护酸、碱类毒剂,如氟利昂-12、苯、二甲苯、丙烯酚、二氧化硫、硫化氢、氨、硫酸雾、砷化氢、锑化氢等毒气。由于在活性炭上浸入Cu 、Cr、Ag的化合物的制成的炭催化剂是针对氢氰酸、氯化氢的防护而设计的催化剂产品,对上述有害气体吸附性能较差,在使用过程中该炭催化剂产品能逸散出氨气,严重影响使用该产品的人员的身体健康,影响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防护酸、碱类毒剂的炭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差,且在使用时有氨气产生,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伤害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防护酸、碱类毒剂的浸渍炭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防护酸、碱类毒剂的浸渍炭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溶液配制:
1.1 第一种溶液:取7.0Kg~10 Kg Na3PO4、2.5Kg~4.0Kg KOH溶于水中,搅拌均匀,再加入用氨水溶解完全的78g~85g AgNO3的氨水溶液,混匀,待用;
1.2 第二种溶液:取2.5Kg~4.0Kg KOH溶于水中,待用;
1.3 第三种溶液:取7.0Kg~10 Kg H3PO4、溶于水中,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用氨水溶解完全的78g~85g AgNO3的氨水溶液,混匀,待用;
(2)浸渍:
2.1 第一种物料:在浸渍机内加入称好的50Kg优质活性炭,再加入上述所配第一种溶液,浸渍10min;
2.2 第二种物料:在浸渍机内加入称好的50Kg优质活性炭,再加入上述所配第二种溶液,浸渍10min;
2.3 第二种物料:在浸渍机内加入称好的50Kg优质活性炭,再加入上述所配第三种溶液,浸渍10min;
(3)煅烧:
3.1 第一种浸渍物料:将第一种物料加入煅烧炉内,在大于110℃的热空气流下进行煅烧,当物料温度升至110℃后,再继续煅烧30min出料;
3.2 第二种浸渍物料:将第二种物料加入煅烧炉内,在大于110℃的热空气流下进行煅烧,当物料温度升至110℃后,再继续煅烧30min出料;
3.3 第三种浸渍物料:将第三种物料加入煅烧炉内,在大于110℃的热空气流下进行煅烧,当物料温度升至110℃后,再继续煅烧30min出料;
(4)筛选:
将煅烧出来的三种样品,分别筛去去粒径为0.7mm以下的小颗粒或1.25mm以上的大颗粒;
(5)混合:
将筛选后的三种物料按1/3、1/3、1/3比例进行均匀混合,即得本发明的产品。
将本发明的催化剂性能和传统Cu 、Cr、Ag催化剂性能相比较如下所示:
本发明与传统Cu 、Cr、Ag催化剂分别装入过滤器中,对上述10种气体毒剂进行试验。
试验时用单一气体在滤器上进行,其方法是一种气体穿透后接着做另一种气体,试验结果见表1、表2:
表1 10种气体的动态饱和吸附量 mg/mL3
表2 新旧型净化器对笨、二氧化硫毒剂在不同浓度下的防护性能对比
由表中可知,本发明所制造的新型用于装填潜艇空气净化器的浸渍炭,对10种气体的动态饱和吸着容量(除丙烯酚外)均大于传统方法生产的潜艇空气净化器的动态饱和吸着容量。
新型净化器在10倍允许浓度下,对二氧化硫的防护时间由52.2h提升到78.5h,约提升了进33.5%;笨由4.2h提升到13.5h,约提升了进68.9%。
该产品在使用时不会放出氨气,既能对氨气、二氧化硫等毒剂发生催化作用,又能对笨等物质起物理吸附作用,还可以对其它有害气体起脱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防护酸、碱类毒剂的浸渍炭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溶液配制:
1.1 第一种溶液:取7.0Kg Kg Na3PO4、3.5Kg KOH溶于水中,搅拌均匀,再加入用氨水溶解完全的82g AgNO3的氨水溶液,混匀,待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91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