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转化制备R-4-氯-3-羟基丁酸酯和S-3-羟基丁内酯及菌株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7740.5 | 申请日: | 201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8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汪钊;郑建永;应向贤;章银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7/62;C12R1/11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冷红梅 |
地址: | 31001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转化 制备 羟基 丁酸 内酯 菌株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转化制备R-4-氯-3-羟基丁酸酯和S-3-羟基丁内酯,以及筛选到的可用于催化该反应的新菌株。
(二)背景技术
4-氯-3-羟基丁酸乙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分子中有多功能基团,其手性单一对映异构体(R)-4-氯-3-羟基丁酸乙酯是非常有前景的重要的手性砌块,还可经由氯基的置换、还原等反应,导入其他基团生成所需的手性药物中间体,可用于合成L-肉碱、大内酰亚胺和(R)-γ-氨基-β-丁酸,还可以转化生成(+)-负霉素和手性2,5-环己二烯酮的合成子。
S-3-羟基丁内酯是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HIV蛋白酶抑制剂氨普那韦、饱感剂(2S,4S)-2-羟基-4-羟甲基-4-丁内酯、治疗皮肤病药羟基二十碳四烯酸、抗癌药aplysistatin等关键中间体。
R-4-氯-3-羟基丁酸乙酯的化学结构为:
S-3-羟基丁内酯的化学结构为:
这两种手性中间体,已经成研究热点。利用生物催化法制备R-4-氯-3-羟基丁酸酯和S-3-羟基丁内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立体选择性高,环境友好等优点,目前文献报道的手性4-氯-3-羟基丁酸酯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日本Suzuki等(Suzuki T,Idogaki H,Kasai N.Dual production of highlypure methyl(R)-4-chloro-3-hydroxybutyrate and(S)-3-hydroxy-γ-butyrolactone with Enterobacter sp.[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1999,24:13-20)筛选到一株肠杆菌Enterobacter DS-S-75,对外消旋4-氯-3-羟基丁酸甲酯进行不对称转化,可以同时得到e.e.大于99%的(R)-4-氯-3-羟基丁酸甲酯和e.e.为95.9%的(S)-3-羟基-γ-丁内酯,两个对映体的收率均达到48%。
Hoff等(Hoff B,Anthonsen T.Lipase-catalyzed resolution of esters of4-chloro-3-hydroxybutanoic acid:effects of the alkoxy group and solvent onthe enantiomeric ratio[J].Tetrahedron:Asymmetry,1999,10(7):1401-1412.)在溶剂苯中,以丙酸乙烯酯为酰基供体,Rhizomucor miehie脂肪酶催化4-氯-3-羟基丁酸乙酯不对称转酯化,较成功地拆分了4-氯-3-羟基丁酸乙酯,两个对映体的光学纯度均大于85%e.e.。
金勇(金勇,吴坚平,徐刚,等.有机相酶催化氨解反应拆分制备(R)-4-氯-3-羟基丁酸乙酯[J].有机化学,2006,26(10):1384-1388.)用商品化的脂肪酶Novazym435,以二氧六环作溶剂,利用氨基甲酸铵缓慢分解持续释放NH3,不对称氨解拆分4-氯-3-羟基丁酸乙酯。
敬科举等(敬科举.双重组菌耦合不对称还原生产(R)-或(S)-4-氯-3-羟基丁酸乙酯的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分别从褚色掷抱酵母和木兰假丝酵母中克隆得到醛基还原酶基因(ALR)和碳基还原酶基因(CAR),并分别将它们构建到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重组菌。用这两个重组菌催化4-氯乙酰乙酸乙酯不对称还原,分别得到单一手性的(R)-和(S)-4-氯-3-羟基丁酸乙酯,e.e.值均为100%。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筛选到的能够催化合成R-4-氯-3-羟基丁酸酯和S-3-羟基丁内酯的新菌株——巨大芽孢杆菌WZ009,以及利用该菌株所含的酯水解酶不对称转化外消旋4-氯-3-羟基丁酸酯制备R-4-氯-3-羟基丁酸酯和S-3-羟基丁内酯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WZ009,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430072,保藏编号:CCTCCNO:M 2010171,保藏日期:2010年7月8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77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能够降解二噁烷的黄色杆菌D7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地衣芽孢杆菌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