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65957.2 | 申请日: | 2007-04-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4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志塚贤治;冈原贤二;伊村宏之;寺田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4/505 | 分类号: | H01M4/505;H01M4/525;H01M10/05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刘香兰 |
| 地址: | 日本国东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正极 材料 过渡 金属 化合物 | ||
1.一种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以具有可嵌入·脱嵌锂离子的功能的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在该主要成分原料中添加至少1种以上的抑制煅烧时的粒成长和烧结的添加剂,该添加剂的添加量与主要成分原料中的过渡金属元素的总摩尔量的比例在0.01摩尔%以上且不到2摩尔%,然后进行煅烧而得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是含有选自Mo、W、Nb、Ta及Re的至少一种以上的元素(以下,称作“添加元素”)的氧化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一次颗粒的表面部分的该添加元素的总和与除Li以及所述添加元素之外的金属元素的总和的原子比是整个颗粒的该原子比的5倍以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在输出功率30W、频率22.5kHz的条件下,进行5分钟的超声波分散之后,通过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测定的中值粒径在0.1μm以上、不到3μm,其中将折射率设置为1.24,将粒径基准作为体积基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一次颗粒的平均粒径在0.1μm以上、0.9μm以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BET比表面积在1.5m2/g以上、5m2/g以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在水银压入法得到的水银压入曲线中,压力从3.86kPa上升到413MPa时的水银压入量在0.7cm3/g以上、1.5cm3/g以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水银压入法得到的细孔分布曲线在细孔半径300nm以上、1000nm以下处至少具有1个以上的存在峰顶的主峰,并且在细孔半径80nm以上、不到300nm处不具有存在峰顶的副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在水银压入法得到的细孔分布曲线中,在细孔半径300nm以上、1000nm以下处存在峰顶的峰涉及的细孔容量在0.4cm3/g以上、1cm3/g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容积密度在0.5g/cm3以上、1.7g/cm3以下。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用40MPa压力压紧时的体积电阻率在1×103Ω·cm以上、1×106Ω·cm以下。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以含有属于层状结构的结晶结构而构成的锂镍锰钴系复合氧化物为主要成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如下列组成式(Ⅰ”)所示,
LiMO2 (Ⅰ”)
其中,上述式(Ⅰ”)中,M是由Li、Ni及Mn或Li、Ni、Mn及Co构成的元素,Mn/Ni摩尔比在0.8以上、5以下,Co/(Mn+Ni+Co)摩尔比在0以上、0.30以下,M中Li摩尔比在0.001以上、0.2以下。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是在含氧气体气氛下,在煅烧温度为970℃以上煅烧而得到的。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用锂过渡金属系化合物粉体,其特征在于,将含碳浓度设为C(重量%)时,C值在0.005重量%以上、0.05重量%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595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