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侧取像的灰熔融性测试仪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65580.0 | 申请日: | 201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7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发明(设计)人: | 朱先德;任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三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04 | 分类号: | G01N25/04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赵洪;周长清 |
地址: | 410205***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取像 熔融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到煤样测定设备领域,特指一种灰熔融性测试仪。
背景技术
煤灰的熔融特性直接关系到电厂锅炉是否结渣(俗称结焦)及其严重程度,因而它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关系极大。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灰熔融性测试仪对煤样进行灰熔融性进行测定。目前,现有的灰熔融性测试仪包括高温炉、灰锥托板、石墨杯、控制机构以及位于高温炉两侧的取像组件和目测组件,将待测煤样的灰锥放置于灰锥托板上,在高温炉内完成加热,通过取像机构采集灰锥在各个温度下的图像信号,从而自动或人工判断出煤样四个特征熔融温度,完成对煤灰的熔融性测定。现有结构的不足就在于:由于取像组件和目测组件呈对称布置且分别位于高温炉的两侧,因此高温炉的前后两端均需要设有门和取像管,气密性无法保证,保温效果差;且高温炉中的燃烧管也相应地呈三段式结构,就造成热量的损失,无法保证燃烧炉的最佳效果,热效率十分低下。另外,分处高温炉两侧(一般为前端和后端)的取像组件和目测组件,对于位于高温炉后侧的组件进行检修、清理、维护、调试等操作均十分为难,且两端取像管的设计,也无法保证观测的一致性,最终影响到灰熔融性测试仪的测试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廉、整机效率高、操作和维护简便、测量精度高的同侧取像的灰熔融性测试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同侧取像的灰熔融性测试仪,包括目测组件、摄像组件、控制组件以及位于高温炉内的加热元件、燃烧管、灰锥托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测组件和摄像组件位于高温炉的同一侧,所述灰锥托板朝向一镜面组件,所述目测组件和摄像组件中的一个朝向镜面组件的反射端,另一个朝向镜面组件的透射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述燃烧管包括取像腔和灰锥腔。
所述镜面组件的下方设有散热风扇。
所述取像腔的一端设有取像支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同侧取像的灰熔融性测试仪,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廉、整机效率高,由于目测组件和摄像组件设置于高温炉的同一侧,这样只需要在燃烧管的一侧设有取像管即可,且燃烧管为整体式设计,降低了燃烧管的加工难度,保温效果好,能够提高高温炉的热效率;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方便对各组件进行检修、清理、维护、调试等操作,能够保证目测组件和摄像组件取像的一致性,最终保证整机的测试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实施例1中去掉本发明外壳顶盖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具体实施例2中去掉本发明外壳顶盖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前门;2、目测组件;3、散热风扇;4、镜面组件;5、取像支架;6、高温炉;7、加热元件;8、取像腔;9、燃烧管;10、灰锥托板;11、灰锥;12、摄像组件;13、测温组件;14、石墨杯;15、送样杆;16、自动送取样组件;17、控制组件;18、灰锥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自动送取样的灰熔融性测试仪,包括目测组件2、摄像组件12、控制组件17以及位于高温炉6内的加热元件7、燃烧管9、灰锥托板10,燃烧管9包括取像腔8和灰锥腔18。灰锥托板10放置于送样杆15的顶端的石墨杯14上,送样杆15由位于高温炉6底部的自动送取样组件16驱动。取像腔8的一端设有取像支架5,通过取像支架5固定于高温炉6的台板上。灰锥托板10上用来放置待检测的灰锥11,在自动送取样组件16的驱动下,送样杆15将灰锥托板10上的灰锥11从高温炉6的送样口处送入,完成加热和取像后,又由送样杆15从送样口取出。高温炉6中设有测温组件13,用来检测高温炉6中的实时温度并传送给控制组件17,控制组件17再通过加热元件7对高温炉6内的温度进行实时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三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三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55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污水回用分离膜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金属表面喷涂陶瓷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