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载舱新型分隔的抗泥沙型大型船舶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5478.0 | 申请日: | 201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0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潘志远;薛国良;周旭;胡家保;谢庆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11/04 | 分类号: | B63B1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0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载舱 新型 分隔 泥沙 大型 船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型,具体涉及一种大型船舶。通过改善压载舱的结构布置,使压载水在预定的舱室内进行沉淀,并使上部洁净的压载水溢流至双重底压载舱,从而避免淤泥在双重底压载舱的沉积。
背景技术
压载舱淤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由于部分大型船舶港口海域的泥沙含量大,因此,船舶在港口压载后,造成压载舱内淤泥沉积异常严重。正由于长年淤泥的沉积,造成船舶装货能力的下降,营运成本增加,维护成本增加,船舶寿命变短。
特别是双重底压载舱,面积大,结构复杂,淤泥分布在底板、龙筋等各种位置上,淤泥一旦沉积则难以清除。在外板舭部圆弧处,淤泥大量沉积,且难以流动,全部要靠人工来清除,作业量巨大。
对于大型船舶如VLCC,压载舱部分长度260m,宽度60m,不考虑补强材的面积,底部就有15600平方米。由于龙筋等高度较高,底部被纵向和横向的补强材分隔成很多区划,人工作业时需要跨过各个板格,VLCC一般设有4000多个板格。全部要靠人工来清除,作业量巨大。
底部纵横补强材形成的区划之间通过流水孔连通,但由于泥沙的沉积,大多数流水孔被堵塞,排载能力减弱或丧失。
减少压载舱内淤泥的沉积已成为大型船舶设计的关键点,针对船东希望减少压载水量以及压载舱布置易于清洗的要求,在不改变船舶型线的前提下对压载舱重新分隔布置。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目前大型船舶压载舱淤泥沉积异常严重,且不易清除的问题,对新设计的大型船舶的压载舱进行重新分舱布置,实现将泥沙沉积在指定的且狭小的地方,并易于清除,从而减少双重底压载舱内的泥沙沉积。改善这种压载方法的结构布置,减少管系统、结构、舾装品的使用量,达到易于清除淤泥而又易于实现的目的,并且对通风、交通等进行了优化。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压载舱新型分隔的抗泥沙型大型船舶,其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压载舱新型分隔的抗泥沙型大型船舶,包括货舱,货舱侧壁为纵舱壁,货舱外舷侧设压载舱,压载舱外侧壁为外板,货舱和压载舱上面为上甲板,压载舱外板与纵舱壁间设水平桁材,将目前大型船舶的压载舱重新分隔,主要通过对船舶压载舱在水平桁材处重新分隔,将外板与纵舱壁之间的空间上下分隔,形成两个压载舱,位于舷侧的边压载舱和位于底部的双重底压载舱,边压载舱顶部上甲板下方设有连通双重底压载舱的开口,边压载舱底部平整且狭窄,可作为泥沙沉淀舱。在浑浊水域压载时,只需对边压载舱进行压载,边压载舱内含泥沙水在压载的同时被沉淀,舱顶部洁净的压载水通过边压载舱顶部的开口溢流至双重底压载舱,最终实现底部双重底压载舱内无淤泥堆积,而淤泥全部堆积在面积较小且易于清洗的边压载舱内。
双重底压载舱占用边压载舱一个或几个肋位空间直通到上甲板,并且与边压载舱在垂直方向上相邻,边压载舱和双重底压载舱通过边压载舱上部的开口连通为一个水密舱室。
压载舱的水平桁材处设置水密结构,形成边压载舱的平底结构。
根据边压载舱规则且底部平整的特点,在边压载舱的上甲板部分设置洗舱孔,在边压载舱配备洗舱机取代人工作业清除淤泥的方法,减少人工作业量。
边压载舱和双重底压载舱共用通往上甲板的人孔。
双重底压载舱的中间分隔为左右两个压载舱,在两个边压载舱和两个双重底压载舱内分别设有单独的压载水总管和压载水支管(如图4),也可以将边压载舱和双重底压载舱作为一组,通过两根公共的压载水总管分别连接两根压载水支管到边压载舱和双重底压载舱内(如图5)。
双重底压载舱中间设有管隧间,将双重底压载舱的两部分分开,管隧间便于人员的管理,在管隧间设压载水总管,连接压载水支管至双重底压载舱内,在边压载舱单独设压载水总管和压载水支管(如图6),也可以在管隧间设两根公共的压载水总管,分别连接两根压载水支管,一根至边压载舱,一根至双重底压载舱(如图7)。
在压载水总管与压载水支管之间设有阀门。
本发明适用于新设计的大型船舶。
有益效果:本发明极大的改善了大型船舶双重底压载舱中淤泥的沉积量,改善了淤泥清除的方法和效率,从而有利于减小淤泥存积量,提高了船舶的运力,极大的降低了营运成本。同时,洗舱机的设置使淤泥清除工作实现了机械化,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人工作业量。这种方法的结构布置,实现了大幅度减少管路、交通、通风管路等的使用。通过将边压载舱一个或几个勒位的空间划分给双重底压载舱,避免了通过增设溢流管线,实现了边压载舱和双重底压载舱直接到上甲板的交通,在改善交通的同时减少了交通梯道等舾装品的使用,减少了上甲板交通舱口和人孔的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54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