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OPTA图像细化算法的快速实现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65302.5 | 申请日: | 2010-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5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梅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T9/00 | 分类号: | G06T9/00;G06K9/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 地址: | 21004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opta 图像 细化 算法 快速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针对OPTA图像细化算法的快速实现
方法。为OPTA类算法中消除模板和保留模板构造等价的查找表,基于已构造的查找表实现二值图像的快速细化,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OPTA类算法的运算效率。
背景技术
细化又称为骨架化,即在不影响原图拓扑性的基础上,通过抽取表达原图形状最关键的点,来使得原图中宽度大于一个像素的线条变成单像素的过程,也就是抽取原图骨架的过程。该技术在图像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图像分析、信息压缩、特征抽取及模式识别中的常用技术。
目前,已有了大量的图像细化算法被提出,主要可分为串行细化算法[1,2]和并行细化算法[3-12],文献[11]对串行与并行细化算法进行了对比、总结:串行细化算法, 其当前迭代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前一次的迭代结果, 而且与当前处理情况有关;而并行细化算法, 其当前迭代则仅仅由前一次的迭代情况决定。由于串行细化算法的处理结果依赖于对像素处理的先后顺序, 因而像素点的消除或保留不可预测;而并行细化算法在对图像进行细化时,由于是利用相同的条件同时检测所有像素点, 其结果具有各向同性, 因此从算法原理上看, 并行方法优于串行方法。
OPTA(One-Pass Thinning Algorithm)细化算法是一种典型的并行图像细化算法,其最早于文献[4]被提出,文献[10]针对其存在细化不全、速度较慢的缺点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文献[11]指出文献[10]虽然在细化速度上有所提高,但仍然引入了过多的迭代,影响细化速度,因此文献[11]对文献[10]算法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文献[12]发现文献[11]的改进虽有效地提高了细化速度,但细化质量有所下降,为此在文献[10]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快速细化算法。该算法不仅有效地保留了文献[10]算法的细化效果,同时较之文献[11]算法细化速度更快。
一个好的细化算法应满足以下的要求[10]:
(1) 细化图像的连通性必须与原图像保持一致;
(2) 细化图像中的线条宽度应为单像素;
(3) 细化图像中的线条应尽可能是中心线;
(4) 细化后图像应尽可能保持原图的细节特征;
(5) 细化算法的速度应尽可能快。
从以上5点要求中可以发现,前4条准则主要集中在对细化质量的评价,最后一条是对细化速度的要求。因此,对一个细化算法的评价,主要是从细化质量和细化速度两个方面进行。
文献[10,11,12] 都是从改进模板的角度出发来提高该类算法的细化质量和细化速度。
参考文献
[1] C. Arcelli, G. Sanniti di Baja. On the sequential approach to medial line transformation. 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1978, 8(2): 139~144.
[2] J. Lin, Z. Chen. A Chinese-character thinning algorithm based on global features and contour informa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1995, 28(4): 493~512.
[3] T. Y. Zhang, C. Y. Suen. A fast parallel algorithm for thinning digital pattern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4, 27(3): 236~239.
[4] Chin R T, Wan H K, Stover D L, et al. A one-pass thinning algorithm and its parallel
implementation. 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Image Processing (CVGIP), 1987, 40 (1): 30~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53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