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65163.6 | 申请日: | 201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7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雷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瑞金源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D9/00 | 分类号: | F03D9/00;F03D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力 发电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能发电,尤其涉及一种风能发电机组的结构。
背景技术
风能和太阳能都是洁净、储量极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幅员辽阔,风能资源丰富,据估算,我国陆地可开发风能储量约为2.5×108KW,海上风力资源量更大,可开发风能储量约为7.5×108KW。太阳每年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能高达1.05×1018千瓦时(3.78×1024J),相当于1.3×106亿吨标准煤。
我国风电发展非常迅速:2006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到2007年,我国的风电总装机容量达590.6万千瓦,2007年一年的装机容量就达330.4万千瓦,比此前20多年的总装机容量还要多。风力发电一方面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向大规模、产业化的风力发电场发展,另一方面以小型风力发电形式为分散、边远用户提供电力。我国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常指10KW以下的、独立运行的、用蓄电池储能的风力发电机组。近年来也有些厂家生产15KW、20KW至数十千瓦的小型风力发电机,为边远无电地区的生活、生产供电。《2007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指出,中国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小型风机产业和市场,并已推广了总容量约7万千瓦的35万台小型风机用于边远地区居民用电。从事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其配套件开发、研制、生产的单位达78家,其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15家,生产制造单位38家,配套件(含叶片、逆变器、控制器、及蓄电池等)生产单位25家[2]。
风力发电机组原理是将风力机械能转化成电能。风力发电的规模可以从500千瓦到6兆瓦。最常用的风力发电机组是水平轴布置。有些是三桨叶,上风向并且带有偏航控制,有的则是二桨叶,下风向,自然随风旋转。偶尔你也会看到垂直布置的风力发电机组,它们也被称为Darrieus(打蛋形)风力发电机组,根据法国发明家而命名。但是这种打蛋形的设计不是很流行,逐渐被性能较好得水平布置的风力发电机组所代替。
风力发电机组和低速电机驱动的风扇,例如冷却塔,有很多相同之处。风力发电机组基本上是一个大型低速风扇,但是它不是电能驱动,没有将机械能通过减速箱驱动大型低速风扇,相反的,它提供机械能,通过加速箱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这个反向的过程带有很多会产生振动的旋转部件,长时间的损耗可能会导致最终失效。并且维修费用非常高、不可能的工作高度及电能的损失很昂贵。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能损耗低的风力发电机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包括发电机、与发电机连接的齿轮箱、通过轴承与齿轮箱连接的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上设有4个径向振动传感器及2个轴向振动传感器,所述齿轮箱上也设有设有4个径向振动传感器及2个轴向振动传感器,轴承上设有2个径向振动传感器及1个轴向振动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轴承的转速为30-60rpm。
进一步的,所述振动传感器提供500mV/g以及12-180000cpm(0.2-3000赫兹)的频率范围。
本发明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具有损耗低、维修费用低、及电能的损失少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符合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如此。
符合本发明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1,其包括发电机11、与发电机11连接的齿轮箱12、通过轴承13与齿轮箱12连接的叶片14。所述发电机11上设有4个径向振动传感器15及2个轴向振动传感器16,所述齿轮箱12上也设有4个径向振动传感器15及2个轴向振动传感器16,轴承13上设有2个径向振动传感器15及1个轴向振动传感器16。所述轴承的转速为30-60rpm。所述振动传感器提供500mV/g以及12-180000cpm(0.2-3000赫兹)的频率范围。
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具有损耗低、维修费用低、及电能的损失少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瑞金源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瑞金源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51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