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逻辑单元调度方法、装置及终端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64843.6 | 申请日: | 2010-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9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 发明(设计)人: | 谈少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9/46 | 分类号: | G06F9/46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逻辑 单元 调度 方法 装置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逻辑单元调度方法、装置及终端。
背景技术
根据用户要求的不同,可以把程序分为过程式程序和非过程式程序。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ERP)复杂计算的程序称为过程式程序,过程式程序指使用单一的程序段,按一定的顺序执行不同的逻辑单元,使一个逻辑单元在执行过程中主动调度其他的逻辑单元的程序,形成的复杂流程用以表示相应的计算过程。在一个完整的过程式程序流程中,每个上游的逻辑单元必须主动调度下游的逻辑单元。
现有的过程式程序在逻辑单元执行流程之前已决定了该逻辑单元在执行过程中如何调度其他的逻辑单元,若要改变逻辑单元在执行过程中的调度顺序,必须修改与原调度顺序相对应的代码,从而增加了管理员的工作量以及原代码的复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逻辑单元调度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过程式程序事先确定逻辑单元的调度顺序,在改变逻辑单元的调度顺序时需修改相应的代码,从而增加管理员工作量、原代码复杂性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逻辑单元调度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接收逻辑单元信息,所述逻辑单元信息包含该逻辑单元输入端标识和输出端标识;
根据逻辑单元输入端标识和输出端标识,调度逻辑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逻辑单元调度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逻辑单元信息模块,用于接收逻辑单元信息,所述逻辑单元信息包含该逻辑单元输入端标识和输出端标识;
调度逻辑单元模块,用于根据逻辑单元输入端标识和输出端标识,调度逻辑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逻辑单元调度装置的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由于仅根据逻辑单元输入端标识和输出端标识调度各个逻辑单元,因此无需修改与原来调度逻辑单元顺序相对应的代码,从而减少管理员工作量以及原代码的复杂性。进一步的,若插入新的逻辑单元,由于新的逻辑单元信息仍包含该新逻辑单元输入端标识和输出端标识,调度引擎同样能够根据原有逻辑单元输入端标识和输出端标识以及新逻辑单元输入端标识和输出端标识,自动调度各个逻辑单元,无需修改代码,从而减少管理员的工作量。并且,根据各个逻辑单元输入端标识和输出端标识,能够绘制调度引擎的调度流程图,方便直观了解逻辑单元的调度顺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逻辑单元调度方法流程;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三个没有直接耦合的逻辑单元;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顺序调度逻辑单元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并行调度逻辑单元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优先调度逻辑单元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逻辑单元调度方法流程;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原有逻辑单元及插入的逻辑单元;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插入新逻辑单元后的调度顺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原有逻辑单元及插入的逻辑单元;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删除原有逻辑单元后的调度顺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逻辑单元调度装置结构;
图12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逻辑单元调度装置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调度引擎接收没有直接耦合的逻辑单元信息,并根据逻辑单元信息包含的逻辑单元输入端标识和输出端标识,确定调度逻辑单元的先后顺序,自动调度各个逻辑单元。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逻辑单元调度方法流程,详述如下:
在步骤S11中,接收逻辑单元信息,该逻辑单元信息包含该逻辑单元输入端标识和输出端标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未经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48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