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血管破裂修复的超疏水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61124.9 | 申请日: | 2010-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8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姜再兴;黄玉东;刘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F2/90 | 分类号: | A61F2/90;A61M31/00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金永焕 |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血管 破裂 修复 疏水 支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血管成形术方法。经皮穿腔成形术是利用穿刺针、导丝和导引鞘把套有紧缩的支架的球囊导管插进人体血管,并输送到血管狭窄处,随球囊的扩张,支架也被撑开,球囊收缩回撤后,产生塑性变形的金属支架则留在原地,并嵌入了血管,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
虽然进行经皮穿腔成形术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是仍避免不了由于操作失误以及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血管破裂。特别是穿刺针等的误操作所导致的血管破裂。如若血管破裂,就需要进行外科手术,这对病人的心理、生理等都是巨大的打击,昂贵的医疗费用也是许多患者所不能承担的。而经过外科手术缝合后,许多病人仍需要继续进行经皮穿腔成形术以治疗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由于心脏附近毛细血管丰富,需要所用材料首先使血管破裂处愈合,并且在血管破裂处愈合后,所用材料还需要使血液正常透过从而不影响附近其他血管的供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血管破裂修复的超疏水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
用于血管破裂修复的超疏水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一、孔径<40目的管网状血管支架用有机溶剂脱脂,然后在常温下晾干,再经过碱洗和水洗后烘干;二、步骤一处理后的管网状血管支架放入到全氟烷基硅氧烷溶液中浸泡10~60s,取出后晾干,重复操作全氟烷基硅氧烷溶液浸泡与晾干过程2~8次,然后在110℃条件下烘干3~12h,得到超疏水管网状血管支架;三、将超疏水管网状血管支架的两端封闭,然后浸入到药物涂层溶液中1~60min,取出后烘干,重复操作浸入药物涂层溶液与烘干过程至支架表面的药物涂层的厚度为1~100μm,然后真空干燥24~48h,即完成用于血管破裂修复的超疏水血管支架的制备;其中步骤二中全氟烷基硅氧烷溶液为每100mL由0.1~8mL的全氟烷基硅氧烷、1~10mL的水、1~10mL的酸和余量的乙醇组成;步骤三中的药物涂层溶液由止血药物、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和溶剂按照1∶1∶10的质量比组成。
本发明所制备的用于血管破裂修复的超疏水血管支架,表面覆有止血药物,在血管破裂处的治疗阶段,血液无法通过管壁渗出,当血管破裂处治疗完成后,此支架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可以允许血液自由通过,为支架附近血管供血,可见此支架具有智能特性,不但可以微创治疗血管破裂,不影响周围血管供血,同时还可以完成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血管狭窄疾病的治疗;本发明首次实现了微创同时治疗血管破裂修复以及血管狭窄等疾病,这种微创治疗愈合快、创伤小、费用少,为病人节省了昂贵的手术费用,同时也减少了对病人身体、心理等的伤害。
本发明用于血管破裂修复的超疏水血管支架由超疏水管网状血管支架、附着在管网状支架外层的缓释止血药物表面层组成,此支架的植入方法与普通支架并无差别,并对液体表面张力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其特点是在经皮穿腔成形术完成后,当血管破裂处愈合后,可根据需要向血管中注入低表面能物质,促使其失去疏水性,血液可以自由在管网壁内外自由通过,这样可以使支架附近的毛细等血管得到及时的供血。
另外,本发明用于血管破裂修复的超疏水血管支架的外界刺激方法简单,只需将比水的表面张力低的液体物质注入静脉,到达支架后就可以促使其失去疏水性,血液可以自由在管网壁内外自由通过,这样可以使支架附近的毛细等血管得到及时的供血,此类物质如乙醇、硝酸甘油等,特别是表面活性剂溶液,如吐温系列表面活性剂等,启动效果尤为明显(原理为:本发明所制备的超疏水血管支架与一般的超疏水材料的区别在于当接触角减小时,一般的超疏水材料的表现仅仅为接触角减小,而超疏水网材料当接触角减小时则会出现液体透过网材料的特殊现象;而液体表面能的减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带来接触角的减小;这可以用Young方程解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11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