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触器触头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56534.4 | 申请日: | 201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6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孙鹏;曹云东;侯春光;来常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H50/58 | 分类号: | H01H50/58 |
代理公司: |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115 | 代理人: | 宋铁军 |
地址: | 110870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触器触头系统,属于电气负载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一种可以远程操控、频繁操作的开关电器,目前的接触器触头采用直动式驱动或转动式驱动方式,与此相对应的触头闭合方式分别为直动式和转动式。直动驱动的触头系统易于实现双断口结构,触头开距小,具有接触器整体体积小的特点,但这种触头结构存在必须采用不易被氧化的触头材料的缺点。而采用转动式驱动方式的触头机构可以克服这一缺点,但这种转动驱动方式的触头系统却不易实现双触头结构,触头开距大,从而导致接触器整体体积大。另外,转动驱动方式的触头系统还必须使用软连接引出接线端,而软连接是影响接触器使用寿命的因素之一。
因此,在本技术领域内存在着发明新的触头结构以提高接触器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接触器触头系统,将直动驱动方式与转动驱动方式优点相结合,提高接触器工作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接触器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由止位销、片簧、静触头、动触头、钢制托架、动触头下部支撑件、传动杆组成,其中片簧的一端与传动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动触头接触,动触头可以围绕传动杆的轴向转动;动触头下部支撑件固定安装在传动杆上,且位于动触头下方,静触头与传动杆同轴且固定安装,止位销固定安装在动触头上方。
所述动触头下部支撑件的上表面中间凸起,呈山脊状。
所述静触头通过钢制托架固定安装。
本发明所述触头系统采用直动驱动方式,但当触头闭合接触过程中,动静触头之间可产生相对滚动和滑动摩擦运动,从而既具备了直动驱动式触头的双断口结构, 触头开距小,接触器体积小的优点,又可实现转动驱动方式触头系统在触头闭合时的滚动和滑动摩擦运动,以保证清除触头表面可能存在的氧化膜。这种先直动后滚动加滑动的复合运动还可以吸收触头闭合过程中的动能,从而可以大大降低触头闭合时有可能产生的触头弹跳,这对重负荷条件下提高接触器的寿命十分有利,可以提高接触器工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接触器触头释放位置时触头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动/静触头刚闭合位置示意图;
图3所示为动/静触头完全闭合位置示意图;
图4 所示为动/静触头完全闭合+超行程位置示意图;
图5所示为动/触头释放时,克服超行程后位置示意图;
图6所示为动/触头释放时,动触头与止位销接触时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止位销、2.片簧、3.静触头、4.动触头、5.钢制托架、6.动触头下部支撑件、7.传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接触器触头释放位置时触头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静触头3按30-60度倾角通过钢制托架5安装固定,而钢制托架5还具有引导电弧进入灭弧罩的功能。在动触头片簧2力的作用下,动触头4被压在传动杆7的动触头下部支撑件6上,传动杆7采用直动式运动方式,从而实现动触头4闭合和释放时的直动式运动方式。位于传动杆7上的动触头下部支撑件6的表面与水平线呈现5-20度的倾角。在释放位置上,动触头4与水平线呈现一倾角。
图2所示为动/静触头刚闭合位置示意图,如图所示,触头闭合时,经过一定运动时间后,左侧下倾一端的动触头4表面首先与静触头3相接触。此时,右侧上翘端的动触头4表面尚没有与其对应端的静触头3相接触,由于动触头4及传动杆7的惯性,以及片簧2的力的作用,则动触头4必然呈现一个以动触头4左侧为支点、以动触头4有效长度为转臂的转动,直至右侧动触头4表面也与其对应端的静触头3闭合,如图3、图4所示。通过动触头4的这种运动方式,可以使得动触头4、静触头3闭合接触时,产生滚动和滑动摩擦运动,从而达到清除触头表面氧化层和其他污浊物或表面烧损的目的。
触头释放时,动触头4在传动杆7克服触头超行程后,位于传动杆上7的动触头下部支撑件6将与动触头4相接触,根据触头的受力及动触头下部支撑件6的表面形状,动触头4必然呈现水平向上运动,如图5所示。当动触头4在释放过程中,通过一固定止位销1将动触头4的一端下压,从而迫使动触头4在释放位置时,与水平线呈现一倾角,如图6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工业大学,未经沈阳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65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延长线的漏电保护断路器
- 下一篇:控制栅极信号的方法及相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