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O2循环利用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54402.8 | 申请日: | 2010-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6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 发明(设计)人: | 海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00 | 分类号: | B01D53/00;C01B31/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16011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co2 循环 利用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属环保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是燃煤工业废气回收,治理大气污染,防止全球变暖,将废气作为再生资源的CO2循环利用工艺。
背景技术
在世界工业化100多年以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要,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矿物燃料主要成份是碳氢化合物,燃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其聚集在大气层中,象塑料大棚一样笼罩住地球,为此而产生温室效应,促使地球变暖,加速冰川溶化,海水上涨,洪涝灾害,气候变化异常,破坏了生态环境。国际环保组织公布:每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0多亿吨,中国占十分之一,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京都协定”从2005年2月开始生效,主要限制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银行公布: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估计每年环境污染给国家造成1000亿元以上的损失。世界公认:煤和石油是破坏环境的元凶,二氧化碳是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人们都清楚认识到:由资源紧缺而起引战争,因环境破坏而带来灾害,为此,人类寻求替代能源,回收利用二氧化碳,已成为各国科技攻关的主要课题。
现有的技术对二氧化碳利用已涉及几个方面:降雨剂、驱油剂、
保鲜剂、制冷剂、气雾剂、膨化剂、合成生产的碳铵化肥、碳水饮料、
聚脂塑料、纳米材料、甲醇燃料等,但用量较小,消耗量不足排放量
的1%,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很大。研究将C02作为21世纪的新资源,
既可规避因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能源危险”,又可减少空气污染,解决“温室灾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提供全套综合性的CO2循环利用工艺。
1、在燃煤工业企业排放烟尘的地方集中回收。经长期的科学测试证明:每吨煤燃烧后排放C02约450kg、S02约30kg、N02约20kg、
烟尘炉渣200kg,回收技术的工艺流程是:烟尘排放一脱硫除尘一水
洗过滤一钾洗过滤一无油压缩一吸附净化一冷凝储存(详见附图)。
2、在全国各地组建碳化工业生产体系,根据各行业的需求加工成各类化工产品。农业可作气肥直接利用,蔬菜瓜果的防腐保鲜剂有奇特效能,杀菌灭虫使用后不留残余毒性,为增加石油产量C02可冲入油田矿井。C02是氢的载体,甲醇燃料由二者合成。由C02生产的化工原料已有几十种,今后要增加产量并扩大应用。
3、在污染重区,耗煤大户的燃煤火力发电行业,建立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实施1+2工程:每发电1万KW,燃煤4吨,耗水2吨。
如小火电3万KW,每小时将用煤1 2吨,排放二氧化碳近5吨,在原火电的基础上再建一座6万KW的发电厂。不安锅炉,不需燃煤,不用供水。用C02代替H20做工质的热力循环。利用原火电的余热加温C02超过50℃就可发电,发电1万KW消耗C02工质按0.5吨计算,
温度和消耗可以变换。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将C02废气回收作为新资源,再进行物理
利用的热力工质和化学利用生产原料,C02是热力学中十分稳定的化
合物,无毒无味,不腐不燃,吸热少,冷却快,五十度以上超临界,
具有优异的物理特性,是代替水蒸汽的理想气体,是21世纪突破能源领域技术关键,改变100多年来的传统方式,高温加热水蒸汽浪费资源,低温气化C02照样发电,实现质的变化,促进结构调整,科技跨越发展。
本发明与原有技术相比:原火力发电1万KW建设投资为5000
万元,年耗煤3万吨,污染排放1.5万吨,C02发电1万KW建设投
资3000万元,不耗煤不用水零污染,比火电节约投资40%,降低成本50%,减少占地60%,节约资源70%,热能利用80%,增加效益100%。
全国目前火电装机容量为2亿KW,长期规划到2020年总装机为10
亿KW,其火力发电7亿KW,如果采用新技术改为C02发电3亿K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44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