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药经皮导入体内的治疗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52893.2 | 申请日: | 201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8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建友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A61H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19***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药 导入 体内 治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皮肤毛孔、汗孔将中药导入至人体内的中药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中药的给药方法是口服给药,病人买来方剂中药后将中药放在煎熬锅内煎熬成中药汤剂喝进入消化道内,这存在诸多问题,①煎熬中药会将中药分子分解而失效,②中药进入消化道后,消化道内胃酸、消化酶会将中药分子分解而使中药分子失效,③有的中药分子由于消化道屏障的作用不能被消化道吸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中药给药方法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不需要煎熬、不需通过消化道的中药经皮导入体内治疗装置。
为达到这一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由治疗池、中药、臭氧发生器、超声波发生器、恒温器、氧气发生器、气管、鼻罩、压力泵、进气电磁阀、出气电磁阀组成,治疗池上有密封盖,密封盖盖在治疗池上,可使治疗池内密闭不漏气,治疗池的前壁有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由气管通向治疗池的底部,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可杀灭治疗池中的人体皮肤表面及毛孔、汗孔内的病菌,并能进入人体内清除体内的污垢,治疗池底部另有超声波发生器、恒温器,超声波发生器产生的超声波能使治疗池里中药内的中药分子快速渗出至水中,恒温器能使治疗池中的水恒温在40℃左右,这一温度即不会将中药分子分解,也能使池中的病人感觉舒服,治疗池的后壁上有氧气发生器、压力泵,氧气发生器由气管与治疗池内鼻罩连接,病人在治疗池内将鼻罩罩在口、鼻上,可呼吸到由氧气发生器产生的高浓度的氧气,压力泵的进气口端、出气口端分别由气管连接进气电磁阀、出气电磁阀,进气电磁阀、出气电磁阀的另一端由气管通向治疗池内,进气电磁阀通电时,治疗池内气体被抽至压力泵内,治疗池内处于负压状态,此时治疗池内病人体内的压力高于体外的压力,病人体内的代谢物质经皮肤上的毛孔、汗孔渗透至治疗池内水中,这不但可清除体内某些有害物质,起到透析作用,而且也能清除毛孔、汗孔内的污物、异物,起到清洗作用,当出气电磁阀通电时,压力泵内气体进入治疗池内,治疗池内处于高压状态,治疗池内中病人体外的压力高于人体内压力,治疗池内的中药水经皮肤上的毛孔、汗孔渗入至人体内,这时的中药分子没有通过高温煎熬,没有通过消化道,不会被分解,直接进入人体内,疗效好。
与目前的中药给药方法相比,它用治疗池、臭氧发生器、气管、超声波发生器、恒温器、氧气发生器、压力泵来取代原来的煎熬锅,使得中药分子不会被分解,能不通过消化道直接进入人体,疗效好,且有透析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产品结构图
图中:1、治疗池 2、中药 3、水 4、臭氧发生器 5、气管 6、超声波发生器 7、恒温器 8、氧气发生器 9、鼻罩 10、压力泵 11、进气电磁阀 12、出气电磁阀 13、密封盖 14、过滤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由治疗池1、中药2、水3、臭氧发生器4、气管5、超声波发生器6、恒温器7、氧气发生器8、鼻罩9、压力泵10、进气电磁阀11、出气电磁阀12组成,治疗池1上有密封盖13,治疗池1内有水3,水3中有中药2,中药2由过滤袋14包裹着,中药分子由过滤袋14过滤、渗出至水3中,治疗池1的前壁有臭氧发生器4,臭氧发生器4产生的臭氧通过气管5由治疗池1底部进入治疗池1内,治疗池1的底部有超声波发生器6、恒温器7,治疗池1后壁有氧气发生器8、压力泵10,氧气发生器8由气管连接治疗池1内的鼻罩9,压力泵10的进气口端、出气口端分别由气管连接进气电磁阀11、出气电磁阀12,进气电磁阀11、出气电磁阀12的另一端由气管通向治疗池1内。使用时,将中药装入过滤袋14中,放入治疗池1里的水3中,开启超声波发生器6,超声波进入治疗池1内,让中药分子快速渗至水3中,调节好恒温器7的温度,使治疗池1内水3恒温,清洗好病人身体,身体躺在治疗池1内,打开臭氧发生器4开关,让臭氧进入治疗池1内,罩上鼻罩9,开启氧气发生器8,病人呼吸到高浓度氧气,盖上密封盖13,调节好压力泵10的正负压,即进入治疗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建友,未经王建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28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