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水葫芦治理污染水体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51458.8 | 申请日: | 2010-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03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甘光明;曲怡;焦翼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 |
| 地址: | 21009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水葫芦 治理 污染 水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利用水葫芦原位生态修复污染水体的方法,属于污水治理和环境保护领域。
背景技术
在污染的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氮、磷和重金属往往严重超标,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从而限制了水体的利用,在污染水体的下风口和湖湾、河湾附近等静水区域,极易积聚、暴发蓝藻,进而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目前,对污染水体综合治理主要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或者是三大类方法的综合使用。对于污染的江河湖泊和大的库、塘等庞大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才是根本。
放养鲢鱼、鳙鱼、草鱼和特定藻类(申请号:200710071817、200710071824、200710071829)联合控藻和蚌类、螺类虑食性净化水质的的方法,是利用了牧食食物链的原理来减少水体中的藻类和有机物,但是,鲢鱼、鳙鱼和蚌类、螺类都是虑食性或腐食性动物,其存在的前提就是要水中存在较高密度的藻类,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这就决定了这种方式不能完全控制水体质量。同时,在污染水体,藻类生长旺盛,水体的含氧量昼夜波动很大,鲢鱼、鳙鱼是好氧性鱼类,所需氧浓度大,这容易造成鲢鱼、鳙鱼在低氧时间段窒息死亡。而且污染水体的N、P严重超标,即使是饲养密度很大的鲢鱼、鳙鱼和螺类、螺类,也很难有效降低污染水体N、P的含量。再次,在污染严重的水域,根本就不适合鲢鱼、鳙鱼和蚌类、螺类的生长。
设置种植水生植物的人工湿地(申请号:200710156754、200810124330),可以过滤、沉淀、去除大量的藻类和N、P等污染水体的含量,但是前提是需要面积可观的陆地面积,而目前,多数富营养水体就是因为陆地面积因工业、农业和养殖业的扩张造成的,增加和培植人工湿地,成本巨大。
在富营养化水体建立浮岛,在浮岛上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如黑麦草(申请号:200510060450)、佛手蔓绿绒和叶喜林芋(申请号:200510027080)等可以吸收水中的N、P并遮蔽光线抑制蓝藻,但是浮岛往往具有一个固定的面积,水生植物的生长只能局限在浮岛这个小范围内,如果大规模使用,将需要大量的浮岛材料,而这些浮岛材料的制备、回收是个庞大的工程,而且浮岛和浮岛上生长的植物往往连在一起,在机械化收集浮岛上的植物时,往往会使浮岛损坏。
种植苦草(申请号:03144202)、大茨藻(申请号:200410065661等沉水植物,也可因营养和光线的竞争减少蓝藻发生,并从一定程度上净化水质,但是是沉水植物,有根部和底泥相连,不易打捞,且含水量特别大,不利于规模化处理。且苦草、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后以打捞不及时或在冬季死亡,容易对水体造成更为恶劣的二次污染
种植菱等水生浮叶植物、田菁(申请号:03139848)等挺水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只能种植在污染水体的浅滩,在治理面积上受到限制,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的根部生长在底泥中,打捞收集不方便。菱等水生浮叶植物,总体产量不高,且不能规模化采集,对水体N、P的吸收相当有限。像田菁类的植株根部有含氮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N,大量种植,容易导致水体的N含量增加,不利于水体的净化。
水葫芦生长极快,在适宜条件下,可在五天时间里,使其生物量增加一倍,在其生长过程中,可以强烈吸收氮、磷,使水体富营养化得以根本缓解。水葫芦发达的根系可以过滤、吸附、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减少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SS)和含量,从而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水葫芦大量生长后,可以使水中的藻类缺少阳光而大大降低繁殖速度,并死亡沉淀,也可使部分有机物沉淀,从而也可降低水体的浑浊度,增加水体的透明度。蓝藻经常爆发的区域种植水葫芦后,可以抑制蓝藻对光线、营养的利用,可以抑制蓝藻的发生。利用水葫芦(凤眼莲)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申请号:01108743、200310117541、200710029516),目前只有单纯种植、打捞水葫芦和处理水葫芦的静态处理,这只能使水葫芦治理的范围局限在水体的一小块区域,且长期在某一个特定区域种植水葫芦,因营养和光线的竞争,将严重抑制藻类生长,而水体的溶氧主要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这容易导致该水体缺氧,容易对水中鱼类等水生生物带来毁灭性打击,从而造成性质更为恶劣的二次污染,国内夏季水葫芦成灾的报道就多源于此。水葫芦大量繁殖才能快速、大量吸收水中的N、P,如果仅仅依靠鹅类等动物吃食(申请号:200510038462),需要修建大面积的饲养场和相应相关设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水葫芦治理污染水体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14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