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及输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51175.3 | 申请日: | 2010-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6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胡立舜;陈卫;吕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电气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1/02 | 分类号: | F16L41/02;F16L43/00;F16L57/06;B65G53/52;B65G5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彭久云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输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及输送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输送多相流体,如气固混合物的管道和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多相流体,如气固混合物,存在于许多技术领域,如含碳燃料的气化过程中等。气化是指把含碳燃料,如煤转化为可燃气体,如煤气或合成气的过程。通常,在气化过程中,含碳燃料随着可控量的氧气或其他流体被气力输送进气化炉中。
在传统的采用气力输送的气化系统中,其常设置有存储装置、气化炉及复数个连通相应存储装置和气化炉的输送管道。在操作中,含碳燃料和输送气体被输送进存储装置以在其内形成气固混合物,从而该气固混合物通过输送管道气力输送进相应的气化炉中。
然而,在输送气固混合物的过程中,输送管道常会发生磨损。特别是当输送管道具有弯曲部时,在输送气固混合物的过程中,弯曲部的磨损会更加严重。这样,由于输送管道的磨损,该输送管道的寿命就会被缩短。
目前,已经尝试多种措施来防止输送管道的磨损。比如,将输送管道设计成具有较厚的外壁及/或带有T形的弯曲部。然而,具有较厚外壁的输送管道可会增加生产成本。在输送管道的T形弯曲部处常会产生盲点,从而造成含碳燃料的沉积,这对气固混合物在输送管道中的流动来说是不利的。
所以,需要提供一种新的可输送多相流体,如气固混合物的管道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送多相流体的管道。该管道包括收容元件和管状元件。收容元件设置有空腔及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入口。管状元件穿过所述收容元件且其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空腔内,从而所述收容元件的入口可通过设置于所述空腔内的至少一部分管状元件与所述管状元件的内部相连通。
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化固体粉料的气化系统。该系统包括存储装置、气化装置及管道。管道包括与所述存储装置及所述气化装置相连通的管状元件及收容元件,该收容元件设置有可收容至少一部分所述管状元件的空腔及通过设置于所述空腔内的至少一部分管状元件与所述管状元件的内部相连通的入口。
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输送多项流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管道的管状元件输送多相流体,所述管道设置有收容元件,该收容元件设置有空腔及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入口,所述管状元件穿过所述收容元件且其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空腔内,从而所述收容元件的入口可通过设置于所述空腔内的至少一部分管状元件与所述管状元件的内部相连通;及通过所述入口输送气体进入所述收容元件以增加其内的压力来把所述气体压入所述管状元件中,从而在所述多相流体和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管状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间形成气膜。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管道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到图4为本发明管道的多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及
图5为本发明气化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本发明管道10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管道10可用来输送多相流体100。多相流体100可包括可包括两相或多相,比如气固混合物或液固混合物。在非限定示例中,多相流体100可包括由气体和具有期望粒度分布的固体粉料相混合而成的气固混合物。
如图1所示,管道10包括管状元件12和设置在至少一部分管状元件12外围的收容元件14。在一些实施例中,管状元件可包括管子,其可用来接收并输送多相流体100,如气固混合物到后续的装置中,如根据不同应用输送进气化炉或炼钢炉中进行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管道元件12设置有侧壁16及设置在侧壁16两端分别用来接收和排出多相流体100的入口18和出口20。收容元件14包括两端部22、24及将两端部22和24连接起来的侧壁26,从而其共同形成空腔11(如图2所示)。
在一些示例中,管状元件12的侧壁16可包括环形横截面。与管状元件12的侧壁16相似,收容元件14的侧壁26也可包括环形横截面。在其他示例中,侧壁16和/或侧壁26可包括其他形状的截面,如多边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未经通用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11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