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油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49276.7 | 申请日: | 201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0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顾锡慧;滕厚开;陈军;李立峰;杨子立;官赟赟;王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C02F1/28;B01J20/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油 废水 深度 处理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环保及水处理技术领域,为一种含油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法,主要是采用了物理化学技术与生物化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对目前含油污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从而达到环保和节水节能的多重效果。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渐增多,促进了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在石油生产、贮运、炼制加工及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石油烃类的溢出和排放,造成土壤及水体的石油污染。石油中的一些致畸、致癌物质还可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而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全世界有相当大的区域仍处于水资源匮乏状态,因此如何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及回用对控制水环境污染和节约水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含油废水的来源广泛,目前所见到的相关技术报道大多是对于高浓度含油废水的处理工艺,多采用“老三套”处理工艺,出水很难达到排放和回用的标准。因此目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对含油废水进行有效处理而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和任务是提供一种的效果稳定、生产运行成本低、操作运行简便的处理工艺来实现低浓度含油废水的深度处理,达到排放和回用标准。
低浓度含油废水中石油烃的存在形式以分散油和溶解油为主,吸附法可有效处理粒径小于10μm的石油烃微粒,出水水质良好,但因再生困难等问题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据统计,使用过的活性炭无法回收,每吨废水的处理费用将增加0.8~0.9元外,饱和活性炭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吸附剂的再生具有重要意义。热再生法(800~900℃)是目前应用最多、工业上最成熟的再生方法,但只有在年处理量大于50万吨的大系统才经济可行,且热再生会导致5-15%的吸附容量损耗。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作了如下构思:采用物理化学技术与生物化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对目前含油污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即采用吸附法对低浓度含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利用耐高温高效石油烃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对饱和吸附剂进行原位再生,再生条件温和、稳定性高。使用本发明含油废水经一次处理就能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可实现废水连续处理,饱和吸附剂采用原位再生方式具有可连续操作、大大减少吸附剂的破损、再生成本低和避免繁杂的吸附剂装卸过程的优点,延长了吸附剂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为一种含油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工艺由吸附和再生两个系统构成:
吸附系统由一系列实现并联运行的多柱串联的吸附塔组构成,交替对传统工艺的低浓度30~50mg/L含油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吸附操作在常温下进行,经过一组多柱串联的吸附塔处理控制出水油含量低于1mg/L,吸附剂采用改性粉煤灰、活性炭、膨胀石墨吸附材料;
当该组吸附塔的出水超过处理要求时,将该组切换至生物再生系统,与此同时将其他吸附塔组切换至吸附系统进行连续吸附;此时的饱和吸附塔利用耐高温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降解能力对饱和吸附剂进行原位再生;
当进水油含量为30~50mg/L,吸附停留时间为5~60min,再生停留时间为1~48h,控制吸附处理出水油含量低于1mg/L,饱和吸附剂的生物再生次数达到40以上;
所述的生物再生系统,再生液的组成包括能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高效降解菌系;选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GMCC1.1377)、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CICC 10315)、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CMCC28001)、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CICC10205)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CICC 21906),按15-20%、10-20%、15-20%、15-25%、15-25%的重量配比混合;以及能满足生物生长必须的氮源;选自尿素或硫酸铵,磷源;选自磷酸氢二钾或磷酸二氢钾;该菌系具有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能力和耐受50-65℃的高温环境的能力,以保障对于吸附剂表面石油烃的解析;
饱和吸附塔组进行原位再生时,吸附塔组的进出口与再生液管道相连,再生液温度为50-65℃,高温再生液对饱和吸附剂进行淋洗,淋洗过程中生物表面活性剂和较高的温度促进吸附石油烃的不断解析,解析下来的石油烃由再生菌液中的高效降解菌降解、矿化,能不断打破石油烃在固相表面和液相中的浓度梯度,直至完成再生过程。
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工艺由吸附和再生两个系统构成:
吸附剂采用改性粉煤灰、活性炭吸附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92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对于大范围事件具有优化阻尼响应的悬架系统
- 下一篇:可署名量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