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治疗痤疮的中药口服液的配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42807.X | 申请日: | 201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0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朱学莉;叶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学莉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4 | 分类号: | A61K36/8994;A61K9/00;A61P17/10 |
代理公司: | 宝鸡市新发明专利事务所 61106 | 代理人: | 席树文 |
地址: | 7210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治疗 痤疮 中药 口服液 配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配制品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治疗痤疮的中药口服液的制备。
背景技术
痤疮即中医之粉刺,多在青春期发病,女性发病年龄常较男性要早,可在月经初潮后半年至1年,损害主要发生于面部,尤其是前额、双颊部、颏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初起为粉刺,有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两种,内含角质素及皮脂,白头粉刺亦称封闭性粉刺,为皮色血疹,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亦称开放性粉刺,血疹中央为明显扩大的毛孔,脂栓阻塞于毛囊口,表面呈黑色素皮脂氧化及黑素所致,较易挤出黄白色脂栓,粉刺可发展为炎性血疹,脓血疹或脓疱,结节及囊肿等。
痤疮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对此类病症,西药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消除,从中医角度进行清热解毒、泻火除燥、消胀通便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目前临床上多用中药汤剂,保存、运输、包装、贮藏多有不便。目前急需要一种服用方便、经济实惠、疗效确切的药物克服现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痤疮的中药口服液的配制方法,以克服现有痤疮治疗药物存在的问题。
具体地说,用于治疗痤疮的中药口服液,其用以下重量比的中药原料制成:桑白皮50±10、地骨皮50±10、黄芩50±10、金银花50±10、酒大黄50±10、栀子50±10、炙香附50±10、蒲公英100±20、生槐米100±20、白花蛇舌草150±30、益母草75±5、薏米75±5。
本发明推荐的药物配比为桑白皮50、地骨皮50、黄芩50、金银花50、酒大黄50、栀子50、炙香附50、蒲公英100、生槐米100、白花蛇舌草150、益母草75、薏米75。
本发明口服液配制方法:
取金银花加适量水湿润30分钟后,蒸馏提取挥发油,收集蒸馏液(相当含生药0.1g/ml),另器收集备用;药渣、药液与方中其余11味中药加6倍量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煎煮1小时后,再加入槐米、酒大黄),第二次1.5小时,合併两次滤液,渣弃,滤液浓缩至1.5∶1(药材∶药液),放置至室温,加乙醇调至含醇量为65%,放置24小时后过滤,渣弃,滤液回收至无醇,加入金银花蒸馏液及适量水近全量,用20%NaOH溶液调pH=7.0-7.2,再加水至1000ml,放置12小时后,过滤,滤液分装于10ml玻璃瓶中,100℃灭菌40分钟即可。
本发明制备工艺确定的加水煎煮的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了优选,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药材中对适应症有作用的各个成分,同时减少了无效成分的浸出,起到了浓缩,而不丢失有效成分的作用,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为本发明制备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于治疗痤疮的中药口服液的配制方法,其是按照如下步骤制备:
称取按克计量的原料:桑白皮50±10、地骨皮50±10、黄芩50±10、金银花50±10、酒大黄50±10、栀子50±10、炙香附50±10、蒲公英100±20、生槐米100±20、白花蛇舌草150±30、益母草75±5、薏米75±5;
取金银花加适量水湿润30分钟后,蒸馏提取挥发油,收集蒸馏液使其有效成分为相当含生药0.1g/ml,另器收集备用;药渣、药液与其余11味中药加6倍量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并且在煎煮1小时后,再加入槐米、酒大黄,第二次1.5小时,合并两次滤液,弃渣,滤液浓缩至药材:药液为1.5∶1,放置至室温,加乙醇调至含醇量为65%,放置24小时后过滤,弃渣,滤液回收至无醇,加入金银花蒸馏液及适量水近全量,用20%NaOH溶液调pH=7.0-7.2,再加水至1000ml,放置12小时后,过滤,滤液分装于10ml玻璃瓶中,100℃灭菌40分钟即可。
工艺研究资料
1、金银花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工艺与理论依据:据《全国中药汇编》上册介绍,金银花的水溶性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为该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外,其挥发性成分即芳香性挥发油具有解热、抗炎的作用,故本制剂制备既即收取其挥发性成分又经煎煮提取水溶性成分。
2、槐米的主要成分为芦丁,一般含量在20%以上,据1997年《中草药》第二期介绍,芦丁因热而受破坏,煎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其提出率;大黄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其有效成分的损失也增大,故在本制剂中均为后下药。
3、工艺研究中曾进行了未经醇处理及调节不同含醇量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65%含醇量纯化处理较为理想,一则成品澄明度较好,二则总黄酮含量较稳定。
鉴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学莉,未经朱学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28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