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岸浅水区建造板桩码头的打桩工艺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40430.4 | 申请日: | 2010-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2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张佩良;刘凤松;宋长贵;丁文智;李德刚;李格平;张振山;李刚;张晓滨;杨庆明;陈强;肖纪升;赵晶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7/00 | 分类号: | E02D7/00;E02D7/06;E02D27/52;E02B3/04;E02B3/06 |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融生 |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近岸 浅水 建造 码头 打桩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板桩码头的施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近岸浅水区建造板桩码头的打桩工艺方法,它是在近岸浅水区建造板桩码头的打桩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板桩码头由于结构简单、材料用量少、施工方便、速度快,可先打板桩后开挖港池、大量减少土方开挖,特别适合在近岸水域修建中、小型码头。板桩码头一般修建在近岸水域水陆交界处,施工区域通常原泥面淤泥层较厚、水深较小,板桩施工时会出现采用陆地打桩机地基承载力不足、专业打桩船水深不够的矛盾,给板桩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也限制了板桩码头的适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近岸浅水区建造板桩码头的打桩工艺方法,是根据平板驳船吃水深度一般比较小的特点,利用社会现有的陆地履带式打桩机和平板驳船加以组合,将陆地履带式打桩机固定在平板驳船船头,并对打桩机龙口进行适当技术改造,同时将传统施打板桩采用的双导桩导梁改为单导桩导梁加活动背板,充分发挥了陆地履带式打桩机和平板驳船的优点。
本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如上述在浅水区施打板桩的设备及辅助构件的施工方法:
一种近岸浅水区建造板桩码头的打桩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按照附图1所示位置,将非自航平板驳船(1)、自航平板驳船(2)、运桩驳船(3)在施打板桩的施工区抛好锚,驻好位。打桩机的平板驳首先驻位,方驳吊机组帮靠打桩机平板驳船的旁边,运桩船帮靠方驳吊机组。
第二步:利用两台经纬仪直角交汇进行导桩定位测量,采用平板驳船上的陆地履带吊(6)依次施打三根导桩(10);然后用履带吊(4)安装导梁(13);最后安装导梁与锚锭锚梁(26)之间的连系梁(19),并通过连接螺栓(23)调节连系梁的长度,使导梁的前沿线与板桩的设计后沿线重合,保证板桩精确定位。
第三步:用履带吊(4)安装活动背板(12),并按桩位固定活动背板,拧紧活动背板的顶丝(31),使活动背板与导梁卡紧。
第四步:先由方驳吊机把板桩从运桩船上吊放在打桩机侧面附近,吊桩采用三点吊;然后打桩机旋转90°后,由打桩机和履带吊同时配合进行吊桩立桩施工,吊桩采用两点吊,打桩机吊住板桩的上端,履带吊吊住板桩的下端,打桩机慢慢起钩,履带吊慢慢松钩,使板桩缓慢地由水平状态变为竖直状态,此时履带吊完全松钩;其次打桩机旋转至正面后将板桩吊入龙口,调直桩架使原打桩机滑道与船上加长的小龙口保持顺直,最后将板桩放入固定在导梁上的活动背板内,依靠活动背板保证板桩的下桩位置准确。
第五步:将板桩套入替打,开始桩的自沉,板桩自沉稳定后,进行锤击沉桩。因受导梁标高的限制,板桩首次锤击到桩顶高出导梁顶面大约1.0m处,待此段导梁内的板桩都施打完毕后,拆除此段的导桩、导梁后再进行复打至板桩设计标高。
重复上述的第一步至第五步,直到所有板桩施打完毕,施工结束。
本发明的特点
本近岸浅水区建造板桩码头的打桩工艺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浅水区施打板桩的施工难题,同时也减少了施打辅助导桩的工作量,降低了板桩的施工成本,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本发明针对在浅水区施打板桩缺少专门打桩船机设备的情况,提供一种在浅水区施打板桩的设备和施工方法,可在浅水区修建板桩码头,扩大了板桩码头的修建范围,拓宽了陆地履带式打桩机的作业范围,同时也降低了在浅水区修建板桩码头的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图1是近岸浅水区建造板桩码头的打桩工艺方法现场作业图。
图1.1是近岸浅水区建造板桩码头的打桩工艺方法现场作业A局部图
图1.2是近岸浅水区建造板桩码头的打桩工艺方法现场作业B局部图
图2是导梁与导桩固定图
图3.1是活动背板结构图
图3.2是活动背板与导梁连接图
图4是连系梁与锚锭帽梁固定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在浅水区施打板桩的设备及辅助构件,包括:平板驳船、运输驳船、陆地履带式打桩机、履带吊、导桩导梁及活动背板等,如附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04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