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水源冷热交换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39136.1 | 申请日: | 201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4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9 |
发明(设计)人: | 程崇钧;于晓明;程巍;宋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市科华新型材料应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8D1/0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周光 |
地址: | 24100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水源 冷热 交换 系统 | ||
1.一种地下水源冷热交换系统,包括地源热交换井(1)、热泵(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水源冷热交换系统设冷热交换管(3),所述的冷热交换管(3)内的液体介质或水流与所述的地源热交换井(1)内的地下水源隔绝,即所述的冷热交换管(3)由单独的供水系统(4)提供液体介质或水源;所述的冷热交换管(3)为耐腐蚀导热材料制成。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水源冷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热交换管(3)在所述的地源热交换井(1)内采用上、下往复的结构,其转折处采用“U”形管(12)连接结构。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下水源冷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往复的结构的分布方式是:在所述的地源热交换井(1)的横截面上,向下进水的中心管(9)分布在所述的地源热交换井(1)的中央,各个上、下往复的管路环绕在所述的中心管(9)的周围。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水源冷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地源热交换井(1)的横截面上,所述的各个上、下往复的管路在以所述的中心管(9)路的轴线为圆心的圆周上分布。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地下水源冷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源热交换井(1)的数量为二个或二个以上,各个地源热交换井(1)的冷热交换管(3)之间,采用串联或并联连接结构。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水源冷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个地源热交换井(1)的冷热交换管(3)之间的串联或并联连接结构,设在高于地源热交换井(1)的地下水源的水面以上位置,所述的冷热交换管(3)之间的串联或并联连接结构采用保温管结构。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水源冷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热交换管(3)为密闭的循环管路,所述的供水系统(4)通过低压自动补水控制装置(5)向冷热交换管(3)补充水源,所述的低压自动补水控制装置(5)设加压泵(6)和单向阀(7)。
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水源冷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热交换管(3)与用水装置(10)连通,所述的供水系统(4)为居民生活自来水系统(8)。
9.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水源冷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冷热交换管(3)在井下接近于与所述的“U”形管(12)的连接处,设冷热交换管井下扶正支架,所述的冷热交换管井下扶正支架设扶正器(13);
所述的冷热交换管(3)在井上接近于与所述的“U”形管(12)的连接处,设冷热交换管井上扶正盖,所述的冷热交换管井上扶正盖设扶正器(13);
所述的扶正器(13)为垂直于冷热交换管(3)的板状结构,所述的扶正器(13)的外缘与所述的地源热交换井(1)的井筒内壁接触,所述的冷热交换管(3)从所述的扶正器(13)中穿过并与其紧固连接。
10.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水源冷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热交换管(3)的连接处设扶正联轴节(14),所述的扶正联轴节(14)设扶正器(13)和连接管(15),所述的扶正联轴节(14)通过连接管(15)将所述的冷热交换管(3)同轴地连接,所述的扶正器(13)为垂直于冷热交换管(3)的板状结构,所述的扶正器(13)的外缘与所述的地源热交换井(1)的井筒内壁接触,所述的连接管(15)从所述的扶正器(13)中穿过并与其紧固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市科华新型材料应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芜湖市科华新型材料应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913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伏组件改良接线盒
- 下一篇:一种新型凸轮轴轴承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