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颖的环保缓蚀阻垢剂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38932.3 | 申请日: | 201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4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贾丽娜;楼萍;蓝之达;江裕祖;陈松梅;王悦佳;奚关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久宏电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贾丽娜;楼萍;蓝之达;江裕祖;陈松梅;王悦佳;奚关根 |
主分类号: | C02F5/14 | 分类号: | C02F5/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叶克英 |
地址: | 200437 上海市虹***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颖 环保 缓蚀阻垢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颖的环保缓蚀阻垢剂。
技术背景
中国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已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注,随着工业生产的日益发展,工业用水迅速增长,其中工业循环冷却水占工业用水的60%以上。循环冷却水来自江、河、湖、海,由于这些水域的水中含有一定量的菌、藻、水生贝壳类软体动物和盐类等杂质,在冷却水循环过程中冷却水不断蒸发,水中的盐类被浓缩沉积,这些生物在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适宜环境下,迅速的繁殖和生长,产生大量的生物粘泥、污垢附着或沉积在水系统管道和设备的表面,严重地影响了循环水冷凝、冷却效果,增加了系统阻力和端差,提高了能耗,严重时甚至堵塞管道,腐蚀设备降低了设备使用寿命,增加了检修频率,威胁正常生产运行,因此,在循环冷却水中必须要加杀生灭藻剂、阻垢剂和缓蚀剂等药剂以防止循环水系统的结垢、腐蚀和菌、藻及水生物的迅速繁殖和生长。
目前许多工厂所加的缓蚀阻垢剂多为非环保性药剂,虽然这些药剂对设备能起到保护作用,但是严重污染了水环境,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目前大多数发电厂在循环冷却水中应用的都是含磷缓蚀阻垢剂,由于含磷洗涤剂和缓蚀阻垢剂大量的应用和排放,使江、河、湖、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迅速繁殖生长,使水体严重污染,形成了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湖泊水华和海洋的赤潮,恶化了环境,为此,世界各国对含磷循环水的排放都有严格的控制,我国对排放水中限磷和禁磷也已提到议事日程。由上可见,对低磷、无磷、环保型的缓蚀阻垢剂的研究开发及其应用已是十分迫切。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缓蚀阻垢剂往往阻垢性能和缓蚀性能二者偏一,即阻垢好的缓蚀差,缓蚀好的阻垢差。二者均优良的很难找到,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开发了无磷的既有优良阻垢性能又有良好的缓蚀性的高效缓蚀阻垢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缓蚀阻垢剂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颖环保缓蚀阻垢剂。本发明设计一种新颖的环保缓蚀阻垢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成物按 重量百分比组成:
均聚聚羧酸15%~30%,
多羟酰基膦酸1%~5%,
木质素磺酸钠1%~3%,
多羟基羧酸钠10%~15%,
无机酸锌盐1%~12%,
氧化淀粉1%~5%,
纤维素衍生物1%~5%,
其余均为去离子水。
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成物按重量百分比组成:
均聚聚羧酸20%,
多羟酰基膦酸5%,
木质素磺酸钠3%,
多羟基羧酸钠15%,
无机酸锌盐10%,
氧化淀粉2%,
纤维素衍生物1%,
其余均为去离子水44%。
均聚聚羧酸为聚环氧琥珀酸或聚马来酸或聚天冬氨酸,多羟酰基膦酸为2-膦酸基丁烷-1,2,4-三羧酸,木质素磺酸盐为木质素磺酸钠,多羟基羧酸钠为葡萄糖酸钠或海藻酸钠,无机酸锌盐为氯化锌,氧化淀粉为本公司自制氧化淀粉,纤维素衍生物为羧甲基纤维素。
一种新颖的环保缓蚀阻垢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下列步骤组成:
(1)加底水至预定刻度,
(2)开机搅拌后加入木质素磺酸钠,搅拌10分钟至完全溶解,
(3)搅拌状态下加入无机酸锌盐,搅拌10分钟。锌盐直径不得大于1cm,锌盐在水中释放溶解热量,水温略有升高,
(4)搅拌状态下加均聚聚羧酸、多羟酰基膦酸,搅拌5分钟,
(5)加多羟基羧酸钠,搅拌10分钟,
(6)加入氧化淀粉、纤维素衍生物,搅拌10分钟至完全溶解,
(7)关闭搅拌机。出料、包装。
本发明的优点是:(1)配方创新,工艺先进,(2)无磷环保,(3)综合性能优良,(4)高效多能,(5)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氧化淀粉制备方法(由双氧水在酸性条件下氧化)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与其它阻垢剂的缓蚀对比试验图表。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详细使用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久宏电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贾丽娜;楼萍;蓝之达;江裕祖;陈松梅;王悦佳;奚关根,未经上海久宏电力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贾丽娜;楼萍;蓝之达;江裕祖;陈松梅;王悦佳;奚关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89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