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后带扭杆的汽车悬挂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7373.4 | 申请日: | 201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3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志东 |
主分类号: | B60G11/18 | 分类号: | B60G11/18;B60G21/045 |
代理公司: | 宁夏专利服务中心 64100 | 代理人: | 贾冬生 |
地址: | 753000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后 带扭杆 汽车 悬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的悬挂装置,特别是一种前后带扭杆的汽车悬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车悬挂装置中,扭杆弹簧一般均安装在汽车的前悬挂装置上,且汽车的前、后减震用弹性原件之间均是独立的,相互没有任何联系,这样就会在汽车前、后轮的振动方向相反时,汽车受到的冲击会加大,车身会产生前起后落的波动,另外,当四个车轮不在同一平面时或有一对角轮受力较大时,则车架及车身骨架将受到一定的扭力,造成乘坐的舒适度降低,且弹性元件易损坏、车架及车身骨架易变形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知识产权局2008年7月30日公开的名为“扭杆式汽车悬挂装置”的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为200810074135.7。该专利申请是将汽车同一侧前、后两扭杆弹簧相互相连,并通过定位装置与车架相连,可有效改善汽车行驶过程中,在不平坦路面上的振动情况,同时车架和车身骨架不会受到扭力,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但由于结构复杂,实施难度大,制约了其实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克服现有汽车悬挂装置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将汽车前、后减震装置中的扭杆弹簧进行连接,使汽车前、后扭杆弹簧的扭力可相互传递,以减小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震动和提高乘坐舒适度的汽车悬挂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后带扭杆的汽车悬挂装置,包括安装在汽车前、后悬挂上的前、后扭杆弹簧,汽车同侧的前、后扭杆弹簧之间通过连接装置相连,其特征在于前扭杆弹簧的一端与汽车的前悬挂相连,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前扭杆齿轮,后扭杆弹簧的一端与汽车的后悬挂相连,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杆Ⅰ上,连杆Ⅰ通过铰链与连杆Ⅱ的一端相连,连杆Ⅱ的另一端通过铰链与连杆Ⅲ的一端相连,连杆Ⅲ的另一端与传力轴的一端固定相连,传力轴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传力齿轮,传力齿轮与前扭杆齿轮相互啮合。
一种前后带扭杆的汽车悬挂装置,包括安装在汽车前、后悬挂上的前、后扭杆弹簧,汽车同侧的前、后扭杆弹簧之间通过连接装置相连,其特征在于汽车的后扭杆弹簧的一端与汽车的后悬挂相连,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后扭杆齿轮,前扭杆弹簧的一端与汽车的前悬挂相连,另一端与连杆Ⅰ固定相连,连杆Ⅰ通过铰链与连杆Ⅱ的一端相连,连杆Ⅱ的另一端通过铰链与连杆Ⅲ的一端相连,连杆Ⅲ的另一端与传力轴的一端固定相连,传力轴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传力齿轮,传力齿轮与后扭杆齿轮相互啮合。
复位扭杆弹簧的一端与车架固定连接,复位扭杆弹簧的另一端与连杆Ⅲ固定相连,复位扭杆弹簧与固定安装在连杆Ⅲ上的传力轴同轴分布在连杆Ⅲ的两侧。
复位扭杆弹簧的一端与车架固定连接,复位扭杆弹簧的另一端与传力轴相对固定安装在传力齿轮上。
上述连杆Ⅲ和连杆Ⅰ为“凹”状,其豁口处分别与连杆Ⅱ的两端通过销轴连接,连杆Ⅲ的另一端与传力轴固定相连,连杆Ⅰ的另一端与后扭杆弹簧固定相连。
本发明的悬挂装置,采用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和平面连杆机构,将汽车同侧的前、后扭杆弹簧相互连接,使同侧前、后扭杆弹簧之间建立了联动关系,可有效改善汽车行驶过程中,在不平坦路面上的振动情况。如前轮突然受到向上的力时,在前减震装置的作用下,车厢向上移动,此时前扭杆弹簧扭转变形,通过相互啮合的一对齿轮和平面连杆机构将前扭杆弹簧的扭力迅速传递给后扭杆弹簧,使后扭杆弹簧反向扭转变形,从而带动与后扭杆弹簧相连的悬架控制臂向下运动,使车厢后部也向上运动,这样就可有效的解决目前汽车在颠簸路面行驶时,车厢前后颠簸的问题。通过实验,本装置大约可降低车厢1/2的振幅,提高了汽车的减震性。
如果前轮受到向下或后轮受到向上或向下的力时,力的传递过程与前轮受到向上的力相同,通过前后扭杆弹簧的作用,可使汽车车厢达到缓冲的作用,大约可抵消1/2振幅。当前、后轮的振动方向相反、振幅相同,前、后扭杆弹簧扭转变形为零,整个车身的振动接近于零,此时,本发明的悬挂装置的减振效果最好,汽车可保持水平行驶状态。当四个车轮不在同一平面时,由于前、后扭杆弹簧的反向作用力,使前、后轮受到相同的力,对角的车轮也就受到相同的力,所以此时车架和车身骨架不会受到扭力,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装置具有结构合理,减震效果好等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附图1的俯视图;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发明连杆Ⅲ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发明附图6的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志东,未经李志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73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