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杨梅突发性枝叶凋萎病病原菌鉴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7036.5 | 申请日: | 2010-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1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任海英;王汉荣;方丽;李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Q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30 | 代理人: | 陈辉 |
地址: | 310021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杨梅 突发性 枝叶 凋萎 病原菌 鉴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鉴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杨梅突发性枝叶凋萎病的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杨梅(Myrica rubra)是我国南方特有水果,果实甜酸适口,风味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因其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目前全国杨梅栽培已达300万亩以上。2008年我省杨梅栽培面积已近120万亩,产量35余万吨,总产值达20多亿元。在杨梅产业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之际,近年发生的新型病害杨梅突发性枝叶凋萎病已在我省仙居、瑞安、临海、黄岩等地大面积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仙居一地濒临枯死的面积就已达5000余亩,可见杨梅突发性枝叶凋萎病具有广泛性、暴发性与毁灭性,已对我省杨梅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并将成为杨梅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从而阻碍我省杨梅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尽快找出造成这一病害的原因,本发明提供一种室内离体实验快速鉴定该病害并分离致病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用解剖刀小心分离发病杨梅枝干的木质部和韧皮部,韧皮部和木质部分别剪成3-4mm2的小块组织,不需要表面消毒,轻轻放置到PDA平板上,在25℃恒温箱培养2d后,挑取绒毛状真菌菌丝,转接到一个新的PDA平板上,25℃恒温箱继续培养5d后,取0.5cm2的纯化菌丝块用来做致病性接种实验。
在一个优选的方法中,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2:在培养皿内平铺好滤纸,用无菌水浸湿,取新生的杨梅嫩梢,剪成5-6cm长的短枝,使9cm的培养皿能水平放置2根短枝;每根短枝上撕掉两个叶片并露出叶痕,用步骤1中获得的0.5cm2的纯化菌丝块轻轻放置到露出的叶痕位置,把短枝的两端用脱脂棉吸水保湿;置于25℃的培养箱内,12h光照和12h黑暗;培养4天后调查杨梅嫩梢的发病情况;如果接种的叶痕位置变黑即为拟盘多毛孢属致病症状。如果症状为然后沿着枝干慢慢延伸,到叶柄位置会沿着叶柄位置延伸到整个叶片变黑更为确定为拟盘多毛孢属致病症状。
在另一个优选的方式中,还包括以下步骤3:在自然条件下,把步骤1中获得的适当大小的脱脂棉吸无菌水缠到嫩梢顶端下的第10片叶位置的枝条上,撕掉距杨梅树嫩梢顶端的第3或4片叶,把0.5cm2的纯化菌丝块轻轻放置到露出的叶痕位置,用保鲜膜条轻轻固定菌块,用保鲜袋保湿;接种后4天调查杨梅嫩梢的发病情况;如果接种的叶痕位置变黑即为拟盘多毛孢属致病症状。如果症状为然后沿着枝干慢慢延伸,到叶柄位置会沿着叶柄位置延伸到整个叶片变黑更为确定为拟盘多毛孢属致病症状。
有益效果
离体检测杨梅突发性枝叶凋萎病的病原菌方法可靠,速度快,不需要昂贵的材料,步骤简单,准确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杨梅突发性枝叶凋萎病病症在实际田间不同部位的症状。A为枝梢叶片急性青枯图,B为叶片渐渐呈枯黄而不落叶;C典型的顶枝枯黄;D顶枝和内膛枝同时发生;E整株枯死;F幼树枯死;G幼树枝干韧皮部开裂;H根系枯死;I成片发生;J全树落叶枯死。
图2分离菌株接种杨梅的致病性接种实验。A和B是离体接种实验。A为对照实验(CK)不接种菌块;B接种菌块。C和D是活体接种实验。C为接种后7天发病症状。D接种后15天发病症状。
图3病原菌形态。A和B是分离菌株在PDA平板上25℃暗培养5天菌落正面。C和D是分离菌株在PDA平板上25℃暗培养5天,然后12h光照12h黑暗培养5天的菌落正面。E分离菌株在PDA平板上25℃暗培养5天菌落背面。F是分离菌株在PDA平板上25℃暗培养5天,然后12h光照12h黑暗培养5天的菌落背面。G分生孢子。H分生孢子梗。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但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内容所限止。
实验1病害田间症状调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70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