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35730.3 | 申请日: | 2010-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0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蒋剑春;李静;徐俊明;周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强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31/38 | 分类号: | B01J31/38;B01J31/02;C07C69/704;C07C67/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冯慧 |
地址: | 213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合成 柠檬酸 三丁酯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柠檬酸三丁酯的制备领域,主要涉及用于柠檬酸三丁酯合成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柠檬酸三丁酯是由可再生资源所制备环境友好增塑剂,可作为聚氯乙稀(PVC),PVC-氯乙烯共聚物、纤维素树脂等的增塑剂,相交性好,增塑效率高,有抗霉性和可降解性。也可以作为药品、化学品和食品的添加剂、头发生长促进剂,还可以用于蛋白质溶液的消泡剂。传统方法采用硫酸、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设备腐蚀严重,而且环境污染。专利(CN 1762969A)介绍了一种介孔材料催化柠檬酸三丁酯的方法,专利中采用的HAl-MCM-41介孔分子筛有如下缺点:1.酸性中心是硝酸铵焙烧所得,没有与载体形成化学键键合,容易在反应中流失;2.硝酸铵焙烧所得活性中心为H+,酸强度较小,柠檬酸转化率较低。文献(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29(S1):64-68)报到了一种介孔材料催化柠檬酸酯的合成,文献中的介孔材料在高温焙烧后孔径明显降低,失去了介孔材料的高催化比表面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催化剂活性组分易流失、原料转化率低、载体热稳定性差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具有催化效率高、活性组分不易流失的优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催化剂,所述催化剂以水热合成法制备的强酸性介孔材料为载体,在介孔材料载体上以化学键键合酸性离子液体,所述的酸性离子液体的键合方式为表面修饰,介孔材料为介孔硅、介孔锆、介孔钛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的酸性离子液体为含有磷酸根或硫酸根的离子液体。
制备所述的用于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催化剂的方法,步骤为:
第一步,采用常规的水热法利用锆、钛或硅的前驱体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制备介孔材料载体;
第二步,酸性离子液体表面修饰:将介孔材料载体与硅烷偶联剂KH-550、甲苯混合回流反应充分后,抽滤、洗涤、干燥;再与1,3-丙烷磺内酯或1,4-丁烷磺内酯反应后抽滤、洗涤、干燥;再与含有强酸性基团的离子液体反应,蒸发,干燥制得强酸性介孔材料。
所述的强酸性基团为硫酸根或磷酸根。
所述的介孔材料载体与硅烷偶联剂的质量体积比为1∶3g/ml。
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与甲苯的体积比为1∶2。
有益效果:
1.酸性中心与载体形成化学键键合,在反应中不易流失,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较好。
2.介孔材料载体完整保持介孔结构,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为398.0m2/g,催化效率高。由介孔ZrO2对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可以看出,呈现孔特征的IV型吸附在低压区吸附脱附两条曲线吻合得很好,说明圆筒结构很开阔,范围集中在50nm左右,属于介孔结构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的表征。
其中a曲线为介孔氧化锆,b曲线为介孔氧化锆负载酸性离子液体。
图2为介孔ZrO2对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
图3为孔径分布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用于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催化剂,所述催化剂以水热合成法制备的强酸性介孔材料为载体,在介孔材料载体上以化学键键合酸性离子液体,所述的酸性离子液体的键合方式为表面修饰,介孔材料为介孔硅、介孔锆、介孔钛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的酸性离子液体为含有磷酸根或硫酸根的离子液体。
制备所述的用于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催化剂的方法,步骤为:
第一步,采用常规的水热法利用锆、钛或硅的前驱体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制备介孔材料载体;
第二步,酸性离子液体表面修饰:将介孔材料载体与硅烷偶联剂KH-550、甲苯混合回流反应充分后,抽滤、洗涤、干燥;再与1,3-丙烷磺内酯或1,4-丁烷磺内酯反应后抽滤、洗涤、干燥;再与含有强酸性基团的离子液体反应,蒸发,干燥制得强酸性介孔材料。
所述的强酸性基团为硫酸根或磷酸根。
所述的介孔材料载体与硅烷偶联剂的质量体积比为1∶3。
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与甲苯的体积比为1∶2。以介孔锆为例,具体制备机理如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强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未经江苏强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57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