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薄膜的系统和二氧化碳分离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33790.1 | 申请日: | 2010-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1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 发明(设计)人: | H.科尔达托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米尔顿森德斯特兰德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22 | 分类号: | B01D53/22;C01B31/20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进;林森 |
| 地址: | 美国康***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薄膜 系统 二氧化碳 分离 方法 | ||
发明背景
由于对全球变暖的关注,人们已提高对从经处理流体收集(capture)和隔离(sequester)CO2技术的兴趣。这可包括例如从经处理流体中存在的其他分子分离CO2(即“收集”),然后将其压缩,输送并处理掉,例如通过将其埋入地下(即“隔离”)。燃煤发电厂占美国固定污染源排放的约三十八亿吨CO2的一半以上,并且CO2在废气中的相对稀浓度造成收集困难。例如,CO2可只占从发电厂排放的全部废气的4-14%,但收集所需的能量可占全部收集和隔离过程总花费的60%左右。现今作为隔膜(membrane)使用的一般聚合物膜可只基于其扩散性和溶解性差异分离气态物质。由于CO2和N2的分子直径很相似,在N2的量丰富得多并且对于渗透通过膜产生更大驱动力的情况下,由聚合物膜分离CO2是有困难的。
现已研究一些技术,用对CO2分子具有选择和强亲和力的化学物质化学洗涤(chemical scrubbing)来收集CO2。目前,最佳的有效收集系统利用基于胺的化学洗涤。这种技术有效去除CO2,然而,花费太过昂贵,就美国能源部的收集90%目标而言估计每年超过一千亿美元,并且增加电耗约85%。根本原因在于与过程相关的化学反应,其中CO2通过与30%重量含水胺反应收集。首先,此过程的动力学本来就慢,因为速率限制步骤是通过液相输送。慢的动力学导致需要大的设备满足收集需要,例如90%。因此,550兆瓦(MW)燃煤发电厂收集CO2相关的资本成本估计为约$740MM。其次,反应产物为相对稳定的胺基甲酸盐化合物,此化合物需要大量热量以释放CO2和使胺再生,并伴随此能量大部分浪费,因为要被加热的70%物质为水。因此,相同550MW发电厂的效率从36.8%降至24.9%。
与基于胺的化学对比,复杂的需氧生物体(包括哺乳动物)使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比CO2本身更易溶于血液。CO2与水独立反应慢,但在人体中,由于碳酸酐酶(已知的最快酶之一)的作用这几乎瞬间发生。因此,一些研究组一直研究在CO2收集用的膜中结合碳酸酐酶。酶基本溶于作为“含液隔膜”的聚合物膜孔内的液相。然而,就酶稳定性、可利用性和补充而言,在生物体(可连续再生并用抗氧化剂保护它的酶)环境外利用酶是一个大的困难。废气的苛刻环境可能化学侵蚀包埋的碳酸酐酶。这种方法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污染物以及在固定间隔更换变性(降解)的酶的供应物。由于碳酸酐酶合成太复杂,需要相当大的成本从红细胞提取,即使达到规模经济。
另外,碳酸酐酶需要含水环境操作。这有两个相当大的缺陷。首先,象液体胺一样,速率限制步骤通过液相输送,这将固定膜性能的最高限度,而无论酶使CO2转化成碳酸氢根离子有多么快。其次,由于液相保持最小体积以提高动力学,甚至是来自废气的极低量二氧化硫也会随时间积累,并转变成硫酸,这使pH快速降低到低于在膜中最佳碳酸酐酶作用的窄范围。随着酶逐渐失去其催化活性,方法的效率不断降低,直到使膜不起作用。因此,需要经常更换膜,这导致高操作成本。
发明概述
一种CO2分离系统包括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的薄膜,布置于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聚合物基质,和由聚合物基质支持的氢氧化锌部分,各氢氧化锌部分处于四面体配位态并可与CO2反应,以促进使CO2从第一侧输送到第二侧。
另一方面,一种从废气分离CO2的方法包括使薄膜的前侧暴露于含CO2的废气,并使废气中的CO2与薄膜中的一组四面体配位氢氧化锌部分反应,以选择性促进一部分CO2从薄膜的前侧输送到薄膜的后侧。
另一方面,一种从经处理流体分离CO2的方法包括使薄膜暴露于经处理流体,并使CO2与在薄膜内包含的四面体配位氢氧化锌部分反应,以促进输送CO2通过薄膜。
附图简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米尔顿森德斯特兰德公司,未经哈米尔顿森德斯特兰德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37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