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气囊多孔球面状头肛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30529.6 | 申请日: | 201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2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卢根娣;李蕊;洪涵涵;席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1/00;A61H2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丁振英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囊 多孔 球面 状头肛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双气囊多孔球面状头肛管。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大便失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大便失禁是医院、疗养院和社区护理中常遇到的问题,尤其在老年人、重危及瘫痪卧床患者中发病率达46~54.4%。大便失禁易造成多种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引起心理障碍,增加家属的经济负担,也给护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大便失禁已成为医疗、护理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便失禁患者的护理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一次性尿垫是较早用于大便失禁患者的用具,长期将患者的会阴、肛门、臀部包裹起来,定期更换,但是由于粪便不间断地流出,使局部皮肤常常处于潮湿和代谢产物侵蚀状态,加之经常擦洗,皮肤被磨擦,极易造成局部红肿、湿疹、甚至溃烂,要随时清理流出的粪便,不停地更换护垫,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的费用。之后,临床上开始用一次性22号粗肛管插入乙状结肠中部18~22cm,肛门周围不固定,另一端装上塑料袋,根据排便的量随时更换塑料袋,但因一次性肛管材质较硬,长期置管患者不能仰卧,睡姿受到限制,舒适度较差,且因肛管没有内固定球囊,肛管容易从肛门滑出,大便也容易从肛门周围溢出,污染局部皮肤和衣被导致压疮的发生。之后,有人采用OB式卫生棉条由肛门塞入,将其留置于肛直肠交界处,遇水膨胀后可截留住粪便,虽然患者感觉舒适无异味,但引流、排气均不畅。有人采用一次性单气囊肛管引流,该单气囊肛管由肛管和气囊组成,肛管呈管状,前后两端开口;气囊包裹于肛管前端的外壁,其充气管埋于肛管壁,另一端游离于肛管壁外与充气阀衔接。使用时,气囊排空,将带有气囊的肛管前端即肛管头部插入直肠15~20cm,使气囊位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由充气阀通过充气管给气囊充气,气囊既将肛管和肠壁之间空隙封堵,防止粪便漏出,又可将肛管固定,且此处无便意感受器不易引起排便动作,有利于导管的固定,这样即可有效地将粪便由肛管引出体外。但一次性单气囊肛管存在以下不足:1.肛管前端开口处在插入时容易损伤直肠黏膜,特别是需频繁更换肛管时;2.气囊内压力的大小不易掌握,压力小,气囊与肠壁间的支撑力不够容易滑脱,压力大,气囊对肠壁的压迫大使血流不畅,时间长了会引起肠壁粘膜缺血、糜烂、坏死等症状,所以单气囊需要适时间隔放气10~20min,通常4到6小时放气一次,但放气时容易造成肛管的滑脱和粪便漏出,操作不便且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插入时对直肠黏膜损伤小、可控制气囊的充气压力并能由两个气囊交替充、放气以避免肠壁粘膜缺血、糜烂、坏死等症状出现的双气囊多孔球面状头肛管。
本发明由肛管、两个气囊和气压指示球囊组成。肛管分头部和体部两部分,肛管头部呈多孔球面状,球面四周设或不设3-5个凹槽,球面顶部和四周各设有引流孔,肛管体部为管状;两个气囊依次包裹于肛管头部后缘的体部外壁,两个气囊的充气管分别埋于肛管体部的管壁内,一端与气囊相通,另一端分别游离于肛管体部的管壁外与气压指示球囊衔接;气压指示球囊由球囊、位于球囊一侧的充气阀和位于球囊尾端的压力测试器组成,当通过充气阀充气时,气囊与球囊内的气体压力相同,压力的大小可从压力测试器读出,从而可控制气囊的充气量,并适时给气囊交替充、放气。也可采用数控气囊压力监控仪与两个充气阀相连,以便用数控方式自动控制气囊的充气压力和两个气囊交替充、放气的时间,使操作更为科学简便。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肛管头部呈多孔球面状,其四周圆润光滑,插入时对直肠黏膜损伤小;2)肛管头部球面顶部和四周各设有引流孔,便于稀便流入肛管,且利于腹胀患者排气;3)双气囊交替充、放气,防止引起肠道黏膜内壁由于长时间受压而出现粘膜缺血、糜烂、坏死等症状,同时也防止了气囊放气时肛管的滑脱;4)压力测试器能随时监测气囊内的压力,可控制气囊的充气量;5)如果采用数控气囊压力监控仪,可使操作更为科学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05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