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脱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9114.7 | 申请日: | 201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5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杨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燕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44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病理生物组织制作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对疾病作病理诊断,首先对送检组织标本需进行固定、脱水、透明、浸蜡的处理制成石蜡块切片,目前国内研制的生物组织脱水机主要有普通型自动脱水机和旋转型自动脱水机两种。此两种多缸自动组织脱水机,大部分采用6位LCD显示,智能化程度不高,无法对运行中出现的故障给出完整、明确的提示,不便于操作人员及时处理,从而缩短脱水机使用寿命,同时脱水时间也较长。此外,常规的脱水机,组织的固定、乙醇脱水过程、二甲苯处理组织过程、浸蜡过程所需温度为±75℃,因此,试剂及相关的工作缸、溶剂缸、蜡缸都需要通过水浴提前加热至此温度以达到处理效果,整个处理过程耗电、处理时间长且溶剂易挥发造成工作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供一种只需很短时间加热、脱水时间短、脱水效果好、节省电力的脱水装置。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脱水装置,具有箱体,箱体内设有溶剂缸、工作缸和蜡缸,溶剂缸和蜡缸通过旋转阀连接工作缸;所述工作缸和蜡缸并排设置在箱体上部,溶剂缸具有多个缸体,排列设置在箱体下部,溶剂缸、工作缸和蜡缸底部均设有加热组件,箱体后部设有超声波发生器。
上述脱水装置的溶剂缸的多个缸体由1个福尔马林缸、7个乙醇缸、2个二甲苯缸和2个清洗液缸组成。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因为本发明在常规脱水机的工作原理基础上增加了超声波技术,使生物样品组织细胞和溶剂介质伴随高速震荡而产生周期性缩张运动,从而使生物组织中所含水份在较低温度时也很容易被有机溶剂替代出来,节省电力的同时大大缩短处理时间,此外,封闭箱的设置使得原开放式的脱水处理过程变为密封式,免除了试剂对室内工作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和图2,本发明具有具有封闭箱体1,封闭箱体1内设有溶剂缸2、工作缸3、蜡缸4、用于设定浸泡试剂的吸排次序及每步骤浸泡时间的智能控制系统7和液晶显示屏8,工作缸3和蜡缸4并排设置在封闭箱体1上部,溶剂缸2由1个福尔马林缸21、7个乙醇缸22、2个二甲苯缸23、2个清洗液缸24组成,排列设置在封闭箱体1下部,溶剂缸2和蜡缸4通过旋转阀与工作缸3连接,溶剂缸2、工作缸3和蜡缸4底部均设有加热组件5,封闭箱体1后部设有超声波发生器6。
将溶剂缸2和蜡缸4中各种试剂按先后次序依次单独吸入放有组织标本的工作缸1,浸泡一定时间后排回原来的溶剂缸;各试剂的选择根据程序的设计由旋转阀控制,使用脱水机时,放入组织标本,根据不同的脱水要求,通过智能控制系统7选择已经设计好的相应程序,即设定用于浸泡的试剂和次序及每步骤浸泡的时间,开始工作;等浸泡完成后,取出标本,然后进入清洗程序,清洗工作缸1,以备下一次工作。
组织固定步骤,打开福尔马林缸21下的加热组件5,3分钟后,通过旋转阀将固定液福尔马林打入工作缸1中,液体经智能控制系统7检测达到液晶显示屏8上设定的值时,旋转阀停止,加热组件5亦停止加热,在此状态下,超声15分钟,使得固定液充分渗透入组织内,15分钟后,旋转阀将液体打回福尔马林缸21中;
脱水步骤第一步,旋转阀将乙醇缸22中的脱水剂打入工作缸1中,乙醇缸22下的加热组件5在固定步骤结束12分钟后打开,时间为3分钟,液体经智能控制系统7检测达到液晶显示屏8上设定的值时,旋转阀停止,加热组件5亦停止加热,在此状态下,超声5分钟,使得脱水剂充分渗透入组织内,5分钟后,旋转阀将液体打回乙醇缸22中;
脱水步骤第二步,旋转阀将乙醇缸22中的脱水剂打入工作缸1中,乙醇缸22下的加热组件5在脱水步骤第一步结束2分钟后打开,时间为3分钟,液体经智能控制系统7检测达到液晶显示屏8上设定的值时,旋转阀停止,加热组件5亦停止加热,在此状态下,超声5分钟,使得脱水剂充分渗透入组织内,5分钟后,旋转阀将液体打回乙醇缸22中;
脱水步骤第三步至第七步,同脱水步骤第二步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燕,未经杨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91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基坑的支护结构
- 下一篇:推进式植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