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滑热塑性复合材料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28885.4 | 申请日: | 2010-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22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 发明(设计)人: | 解廷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32B27/04 | 分类号: | B32B27/04;B32B27/12;B32B27/4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滑 塑性 复合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滑热塑性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复合材料的发展,其强度、刚性方面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金属材料。目前,树脂基复合材料还是以热固性的复合材料为主。该材料是以增强体例如玻璃纤维与基体树脂混合然后固化得到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由于基体是热固性的,因此材料固化成型后不能进一步熔融加工,属于不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同时热固性材料由于本身固有的特性例如脆性大,在高的冲击时会造成材料脆裂,且其低温韧性尤其不理想,大大限制了热固性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先进热塑性复合材料是以纤维例如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的树脂,热塑性基体树脂赋予了可循环使用的特性,更重要的是热塑性树脂带来了复合材料优异的抗冲性能和更低的密度。由于先进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这些优异特性促进了该材料的巨大发展。
虽然先进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但在某些特殊应用场所,有材料本身的原因也需要对材料进行改进。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滑功能的材料,在先进复合材料的表面紧密复合一层弹性体,提高复合材料表面防滑性能和耐磨性,可广泛应用于活动路面等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具有很好的粘结强度、具有很好的防滑和耐磨的作用的防滑热塑性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防滑热塑性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为三层结构,基层为热塑性复合材料,中间层为纤维毡,最上层为弹性体,上述三层材料之间通过部分浸润实现粘结。
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包括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或纤维毡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所述的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包括连续纤维和热塑性树脂。
所述的纤维毡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包括纤维毡和热塑性树脂。
所述的纤维毡为玻璃纤维、尼龙纤维、聚酯纤维或碳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的纤维毡。
所述的弹性体为聚氨酯弹性体。
所述的连续纤维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凯夫拉纤维或超高分子量纤维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连续纤维为单向、0/90或根据要求的各种取向组合的连续纤维。
所述的热塑性树脂包括聚丙烯、聚乙烯、聚酰胺、热塑性聚酯、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苯乙烯、聚氯乙烯或聚苯硫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共混物或与其他组分的改性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之一是通过中间层的纤维毡提供热塑性复合材料与防滑弹性体的连接,使粘结性能差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具有很好的粘结强度。众所周知,热塑性树脂特别是较弱极性的树脂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与具有优异耐磨性能的弹性体例如聚氨酯弹性的粘结性非常差,不能很好的粘结在一起,因而也就无法在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表面粘结一层聚氨酯弹性体。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是在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表面很结实附着一层弹性体,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滑和耐磨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特别是作为活动路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还有一个优点是采用热塑性复合材料不仅能提供整个材料的强度和刚性,更重要的是提供大大优于热固性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
本发明的防滑、耐磨复合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为活动路面或其他需要防滑的地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弹性体、2为纤维毡、3为热塑性复合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防滑热塑性复合材料,其结构如图1所示,该防滑复合材料有三层组成,基层为热塑性复合材料3,中间层为纤维毡2,最上层为弹性体1。热塑性复合材料3的基层提供整个复合材料的强度、刚性和冲击性能,纤维毡2作为过渡层提供连接作用,弹性体1主要是提供防滑和耐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88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