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笔记型计算机及其键盘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7250.2 | 申请日: | 201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5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郑珑白;沈哲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张燕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笔记 计算机 及其 键盘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笔记型计算机及其键盘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通过卡合方式组装的笔记型计算机及其键盘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使用者需求的增加,许多电子装置被设计的越来越轻薄,以方便使用者携带。此外,如笔记型计算机、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可携式电子装置,大多配备有键盘,方便使用者进行数据输入、指令执行、电话拨打等操作。
键盘模块大多是以螺丝锁固于电子装置本体上。然而,当键盘模块欲固定于电子装置本体时,需逐一锁上螺丝,而当键盘模块损坏要拆卸维修时,也需逐一卸下螺丝,极为耗时。另外,螺丝也可能受到环境中的湿气影响而锈蚀,导致其锁固力下降,或是无法拆卸。
再者,市面上也有些键盘模块以黏着剂(例如,胶水、双面胶、热熔胶等)直接黏贴在电子装置本体上。然而,电子装置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或是其它环境因素可能造成黏着剂失去黏性,使键盘模块容易在使用者操作的过程中产生浮动的情况,甚至使得键盘模块自电子装置的本体脱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笔记型计算机及其键盘模块,笔记型计算机的键盘模块与机体外壳可通过卡合方式组装,节省组立工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笔记型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包括一显示单元及一主机。主机枢接于显示单元。主机包括一机体外壳及一键盘模块。机体外壳具有一卡勾与一第一沟槽其中之一。键盘模块具有卡勾与第一沟槽其中的另一。其中,卡勾穿过并卡合于第一沟槽周缘,使机体外壳卡固于键盘模块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键盘模块。键盘模块用以卡固于一机体外壳,机体外壳具有一卡勾与一第一沟槽其中之一,键盘模块具有卡勾与第一沟槽其中的另一。其中,卡勾穿过并卡合于第一沟槽周缘,使机体外壳卡固于键盘模块上。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所揭露的笔记型计算机及其键盘模块,笔记型计算机的键盘模块与机体外壳可通过卡合方式组装,大幅地节省组合工时。此外,通过卡合方式组合的键盘模块与机体外壳,在拆装上较快速、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笔记型计算机的机体外壳、键盘外壳及键盘的爆炸图;
图2为图1的机体外壳、键盘外壳及键盘的组合立体图;
图3为图2中方向I-I’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笔记型计算机的局部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200:笔记型计算机
102:键盘模块
104:键盘
106、206:机体外壳
106a:上表面
108、208:卡勾
108a:卡合部
108a1:尖端
108b:本体
108b1:第一侧
108b2:第二侧
108c:斜面
110、210:键盘外壳
112a、206a:弹臂
112b、206b:第一沟槽
112c、206c:第二沟槽
114:显示单元
116:主机
210a:下表面
A1:夹角
D1:距离
S1:第一端
S2:第二端
W1:槽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笔记型计算机的机体外壳、键盘外壳及键盘的爆炸图。笔记型计算机100包括主机116及显示单元114。主机116包括键盘模块102及机体外壳106,显示单元114枢接于机体外壳106。键盘模块102包括键盘104及键盘外壳110,键盘104可固设于键盘外壳110上。
本实施例中,机体外壳106具有卡勾108,键盘外壳110包括弹臂112a且具有第一沟槽112b及第二沟槽112c。藉由卡勾108穿过第一沟槽112b而卡合于键盘外壳110的第一沟槽112b的周缘,使机体外壳106卡固于键盘外壳110上。然后,键盘104再设于键盘外壳110上,如图2所示,其绘示图1的机体外壳、键盘外壳及键盘的组合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72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