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持式打草机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25052.2 | 申请日: | 2010-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0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 发明(设计)人: | 何明明;安德列.柴斯托那罗;王林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D34/68 | 分类号: | A01D34/68;A01D34/8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1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手持 打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一种手持式打草机。
背景技术
打草机是一种常用的园艺类工具,其使用可以大量降低园艺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手持式打草机的使用过程中,操作者需要用手提方式来操作,手持式打草机的重量由操作者承担。这样,手持式打草机的重量减轻能降低操作者工作强度。
同时,现有的手持式打草机通常堆放在仓库等空间内。各种不同的工具堆放在一起,占据较大的空间,而且摆放显得凌乱。
因此,在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人提供一种重量小、便利悬挂的手持式打草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量小、便利悬挂的手持式打草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持式打草机,包括:主体,沿纵向延伸;设于主体纵向两端的手持部和工作头;马达,收容于主体内;工作头,被马达驱动工作;主体上设有横向贯通主体的通孔。
进一步的,通孔于主体表面上形成有多个沿纵向等距离排布的开口。等距离排布的开口可减轻主体成型时的缩水,降低主体内部的应力集中。
进一步的,主体包括两个半壳,每个通孔的两个开口分别位于两个半壳上,半壳上具有自开口向另一半壳对应开口延伸的通孔的孔壁,当两个半壳配接时,各个所述孔壁对应相互抵靠对接。孔壁抵靠可提高主体的结合强度。
进一步的,各个所述开口的总面积占半壳面积的1/5至4/5。在减轻手持式打草机重量和提高手持式打草机强度间取得平衡。
进一步的,两个半壳形成一个结合面,一个半壳上的开口和孔壁和另一个半壳上的对应开口和孔壁相对于两个半壳的结合面对称。开口和孔壁对称分布,可减少成型时模具制造的难度。
进一步的,开口为多边形。多边形的开口在悬挂时可防止工具的晃动。
进一步的,开口横截面面积大于3平方厘米。在开口的横截面积大于3平方厘米时具有较好的减轻主体重量的效果。
进一步的,主体由可拆分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组装而成,手持部连接于第一部分,通孔位于第二部分。开口远离手持部,降低手持式打草机第二部分的重力产生的力矩,进而降低体力消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通孔减少主体上的材料,可降低手持式打草机的重量,并且通过该通孔可将手持式打草机悬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手持式打草机除去线缆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手持式打草机拆卸一半壳体后的立体图。
100手持式打草机 14壳体 22第二部分
11线缆组件 141导线槽 220马达安装部
111插头 142绕线枝 221致密区
112电源线 15马达 222开口
12开关 21第一部分 23护罩
13工作头 210手持部
131抽线孔 211倒钩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及图2,具体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手持式打草机100。该手持式打草机100包括沿纵向延伸的壳体14、安装于壳体14内的马达15、被马达15驱动工作的工作头13以及排布于壳体14周围并为马达15传输能量的线缆组件11。此外,壳体14还连接有部分包围工作头13的护罩23以防止草末飞溅。
沿纵长方向延伸的壳体14包括主体和手持部210。该手持部210的尺寸以便利操作者舒适的握紧为宜。手持部设有开关12连接于线缆组件11和马达15之间。手持部210还设有防止手滑脱的倒钩211。
主体包括纵向上可拆分的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均为半壳扣合而成。
第一部分21的长度和第二部分22的长度比为5/6至6/5。当第一部分21与第二部分22等长时,包装时占据最小的长度。在第一部分21与第二部分22的长度比为5/6或6/5时均可取得一定程度减小包装尺寸的效果。包装时,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可以拆分放置,手持式打草机100整体包装尺寸小,可方便运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50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