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双向活塞汽缸的双曲轴平置内燃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22598.2 | 申请日: | 201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1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苏雷虹;陈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都江堰东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75/28 | 分类号: | F02B75/28;F02B75/32;F02B75/18;F02B23/08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杨刚 |
地址: | 611833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双向 活塞 汽缸 曲轴 内燃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具有双向活塞汽缸的双曲轴平置内燃机。
背景技术
目前所见的传动内燃机,普遍的动力来源都是以活塞在的汽缸内作往复运动,通过摇臂、曲轴等机构来进行工作,由于现有的内燃机结构形式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热效率较高,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根据其实际使用中的分析,传动结构的内燃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传统的内燃机主要分为单缸型与多缸型,其中单缸型的内燃机由其动力相对较小,因此应用的领域有限,逐渐被多缸型内燃机所取代,多缸内燃机是采用多个汽缸同时带动曲轴转动,动力较为强劲,因此其应用领域广泛,但是由于燃料在汽缸的燃烧室中燃烧的能量转换的力是同时向四面八方传递的,而汽缸中只有一个活塞与摇臂,使得燃料在燃烧室中燃烧产生的能量利用不充分,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如公开号为CN1670345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的一种平置内燃机,将多个汽缸设置为两个一组并相互对称的汽缸体单元,过汽缸体中活塞往复式运动共同带动曲轴转动,该内燃机还通过采用曲颈联通结构,使用内燃机整体的布局结构紧凑,体积相对较小,但是其采用的汽缸仍然是单缸单活塞,因此还是没有解决上述的燃料在燃烧室中燃烧产生的能量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在不可再生能源稀缺的今天,如何能最大化的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成为了各个内燃机生产商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双向活塞汽缸的双曲轴平置内燃机。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具有双向活塞汽缸的双曲轴平置内燃机,包括机体,启动装置,润滑系统,燃料供应系统,冷却系统,至少两个汽缸体与曲轴,启动装置通过联动装置固定在曲轴的输入端,曲轴的输出端与传动装置相连接;至少两个汽缸体呈并排平置安装于机体的内部,每个汽缸体中的摇臂都与曲轴相连接并固定,且汽缸体中的摇臂共同带动曲轴转动,燃料供应系统通过管道进入汽缸体中的燃烧室,所述的汽缸体内部安装有至少两个有相互对称的活塞,活塞固定在摇臂上带动曲轴转动,且燃烧室位于两个活塞之间,燃烧室工作时可同时推动两个活塞运动。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曲轴为两根,分别置于平置安装的至少两个汽缸体的两边,且通过摇臂带动曲轴转动。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传动装置中包括输出轴,输出轴位于两根曲轴的输出端之间并与曲轴相平行。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两根曲轴的输出端上固定有齿轮,齿轮与输出轴起始端上的齿轮相啮合,两曲轴共同带动输出轴转动。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输出轴的起始端上固定有至少两个相互重叠的皮带轮,且两根曲轴的输出端上也固定有皮带轮,两曲轴上的皮带轮分别单独与输出轴起始端上的其中一个皮带轮通过皮带相联动。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汽缸体通过摇臂带动两根曲轴的转动方向一致。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燃烧室内安装有点火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汽缸体内设置为两个相对称的活塞,在汽缸体中位于两个活塞之间为燃烧室,燃料燃烧所产生能量转换为动力同时推动两个活塞进行一个冲程,间接带动两根曲轴转动,而两根曲轴同时带动输出轴转动,使内燃机在使用单位燃料运行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动力,充分利用了燃料在内燃机中燃烧所产生能量转换的动力,节约了燃料的消耗,可作为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或可燃气体发动机使用,应用范围广,装配双活塞汽缸体后可简化多缸内燃机中的汽缸体单元,减小了体积,结构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都江堰东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都江堰东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25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