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卷扬浮动时钢丝绳过放的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21779.3 | 申请日: | 2010-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02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曾素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6D1/50 | 分类号: | B66D1/50;B66D1/54 |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邓建辉 |
| 地址: | 410100 湖南省长沙市星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卷扬 浮动 钢丝绳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卷扬浮动时钢丝绳过放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实现该控制卷扬浮动时钢丝绳过放的方法的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旋挖钻机上,钻具是通过卷扬下放到孔底进行作业的,当利用卷扬将钻具放到接近孔底的位置时,操作者打开浮动控制阀2,控制马达1的液压油路短接,马达两端油压压力相等,在钻具5自重的作用力下,卷扬3带动马达转动下放,钻具下落到孔底,此时钻具的重量由孔底承受,卷扬处于自由状态,称之为卷扬浮动状态,此状态下即可开始钻进。但在钻进过程中,有时钢丝绳4下垂会出现过放现象,使钢丝绳弯曲,当钢丝绳弯曲到接触到钻具表面状态时,钻具相对钢丝绳旋转便造成了钢丝绳过度磨损和散股损伤;再者当卷扬再次提升时,钢丝绳过放,会造成卷筒上缠绕混乱而损坏钢丝绳。这样都造成了钢丝绳的未达到使用寿命既损坏的故障。在本发明之前,主要靠操作者的注意观察,适时操作,防止出现卷扬浮动状态时钢丝绳过放现象,但增加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卷扬浮动的状态下,避免钢丝绳过放现象发生,从而起到保护钢丝绳的作用,降低操作者强度的控制卷扬浮动时钢丝绳过放的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现该控制卷扬浮动时钢丝绳过放的方法的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控制卷扬浮动时钢丝绳过放的方法,在依靠负载自重浮动下放的过程,通过给予卷扬上提侧一定的背压力,使钢丝绳始终处于预紧状态。
当所述的卷扬为电机驱动时,当自重下放时,给予电机一定的反向电压,使卷扬仅能张紧钢丝绳,而不能克服自重下落的力量。
当所述的卷扬为液压油路驱动时,当自重下放时,在浮动控制油路增加背压阀和蓄能器,使卷扬在浮动状态时张紧钢丝绳,又能使钻具依靠自重接触到孔底钻孔。
为了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实现控制旋挖钻机卷扬浮动时钢丝绳过放的方法的装置,包括马达和浮动控制阀,在所述的浮动控制阀与所述的马达的上提侧油路中串联有背压阀或带有一定开启压力的单向阀。
在所述的浮动控制阀与所述的背压阀或带有一定开启压力的单向阀之间连接有一个蓄能器或一个油源泵。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控制卷扬浮动时钢丝绳过放的方法及其装置,当浮动控制阀通电,控制阀的油路两端接通,在钻具自重的作用力下,卷扬滚筒带动马达转动下放,在MB出的压力油通过浮动控制阀后,部分储存到蓄能器中,然后通过背压阀到达MA口,因此在马达的两端MB——MA有压力差,压力差的大小由背压阀设定,压差可通过预先设定压力,达到既能够张紧钢丝绳,同时钻具依靠自重能落入接触到孔底钻孔的状态,蓄能器的作用是补充马达泄漏损失的流量,使在浮动状态下能够保持一定时间处于钢丝绳崩紧状态,避免钢丝绳下垂而出现过放。因此本发明就避免绳与钻具接触的磨损,以及避免卷筒上缠绕混乱而损坏钢丝绳,同时钢丝绳始终具有一定的预紧力,可避免钢丝绳的散股,综合以上因素本发明可防止损坏钢丝绳故障的发生,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旋挖钻机卷扬浮动状态时钢丝绳过放现象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控制旋挖钻机卷扬浮动时钢丝绳过放的方法,在依靠负载自重浮动下放的过程,通过给予卷扬上提侧一定的背压力,使钢丝绳始终处于预紧状态。当卷扬为电机驱动时,当自重下放时,给予电机一定的反向电压,使卷扬仅能张紧钢丝绳,而不能克服钻具自重下落的力量。当所述的卷扬为液压油路驱动时,当自重下放时,在浮动控制油路增加背压阀和蓄能器,使卷扬在浮动状态时张紧钢丝绳,又能使钻具依靠自重接触到孔底钻孔。
如图2所示,在浮动控制阀2与马达1的上提侧油路中串联有背压阀7,在浮动控制阀2与背压阀7之间连接有一个蓄能器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217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