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香蕉泥促进甘蔗壮苗的组培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19876.9 | 申请日: | 2010-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01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 发明(设计)人: | 陈如凯;林庆良;许莉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香蕉 促进 甘蔗 壮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甘蔗组织培养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香蕉泥促进甘蔗壮苗的组培方法。
背景技术
甘蔗(Saccharum Complex)是我国最主要的糖料作物,甘蔗糖产量占我国食糖总产量的90%以上。甘蔗育种周期长,又系无性繁殖作物,常规用营养体蔗茎自留种作为种苗,加上蔗田长期连作,使得蔗茎种苗中病原体累积严重,尤其是维管束系统性侵染的病原包括:真菌性病原如甘蔗赤腐病菌、甘蔗黑穗病菌和甘蔗梢腐病菌;病毒性病原如甘蔗花叶病毒、甘蔗黄叶病毒、甘蔗杆状病毒等;细菌性病原如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甘蔗白条病菌等。这些病原体不仅影响输导组织输送养分和水分,部分病原如甘蔗花叶病毒、甘蔗黄叶病毒等还影响甘蔗光合作用,从而导致甘蔗品种退化,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虽然种植抗病品种是根本的控制技术,但是,要培育抗多种病害的品种非常困难,加上甘蔗为异源多倍体和非整倍体作物,遗传背景非常复杂,基因组庞大,因此,要培育具有抗多种类型多种病害的品种是不可能的,采用去除病原的脱毒健康种苗是快速实现病害有效防控防治和增产、增效的有效措施。目前健康种苗在巴西、古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其中巴西、美国等90%蔗区实现甘蔗用种健康、无毒化。同时,巴西已通过政府立法,在全国建立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生产繁殖体系,种植者不得自留甘蔗种茎,通过糖厂提供健康种苗。该技术可使甘蔗增产15 %~30 %,糖分提高0.5%。在国内,在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的积极推动下,已在甘蔗主要蔗区大面积示范甘蔗健康种苗技术,计划在2013年推广健康种苗30万亩以上。
生产甘蔗健康种苗的主流技术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是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无毒健康的离体繁殖小苗,再结合后续有效控制繁殖过程的健康种苗生产。甘蔗是最早获得组织培养成功的作物,已有近 40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组培过程是在营养物质丰富,严格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培育而成的,抗逆性不强,需要经过苗床假植并生长2个月后再种植到田间。因此,提高组培苗的假植苗成活率已成为甘蔗健康种苗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虽然国内外对甘蔗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较多,但对如何提高出瓶后假植苗成活率却研究的较少,一般假植成活率只有70%左右,有时甚至低于 50%,大多都是因为瓶苗太弱,假植后不能适应外界环境而死亡。甘蔗组培苗假植成活率低已成为我国甘蔗生产上健康种苗生产的一个“瓶颈”问题。虽然假植苗成活率受各种因素影响,但瓶苗的健壮程度对提高成活率至关重要。因此,要提高假植苗成活率,首先要培育健壮的瓶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甘蔗假植苗成活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香蕉泥促进甘蔗壮苗的组培方法,培养出健壮的甘蔗瓶苗。所述甘蔗瓶苗指增殖阶段的甘蔗组培苗。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
一种利用香蕉泥促进甘蔗壮苗的组培方法,包括材料选择、诱导培养、继代培养、分化培养和壮苗培养,其特征在于所述壮苗培养的培养基为MS+1.0 mg/L BA+0.5 mg/L KT+50 g/L~150 g/L 香蕉泥+20 g/L蔗糖+6 g/L琼脂粉;所述MS培养基为1962年,Murashige和Skoog公开的MS培养基;所述香蕉泥,指成熟香蕉果肉匀浆物;所述BA,指6-苄胺基嘌吟;所述KT,指6-糠胺基腺嘌吟。
具体实施步骤:
1.材料选择:取健壮的甘蔗植株,从最高肥厚带往下30 cm处切下,用75%的酒精表面消毒;
2、诱导培养:切取生长点以上10 cm内的幼嫩心叶,将其切成小于3 mm厚度的圆片,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培养室温度为25 ℃-28 ℃,暗培养;
3、继代培养:愈伤组织形成后转接到继代培养基上,每15天继代一次;培养室温度为25-28℃,暗培养;
4、分化培养:选取金黄色的愈伤组织,接种到分化培养基中,培养15天即可分化出丛芽;培养室温度为25 ℃-28 ℃,光照12h,光照强度为1 200 lx -1 500 lx;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98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钻探用椭圆形聚晶金刚石的加工方法
- 下一篇:转炉炉体与托圈连接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