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16654.1 | 申请日: | 2010-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3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赵乾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乾秀 |
主分类号: | H02K7/10 | 分类号: | H02K7/10;H02K7/116;H02K7/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75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变速 电动车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特别是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动自行车电机在起步和爬坡时因低速行驶而效率低下,导致电机发热快、电动自行车续航里程短、电瓶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目前,为了解决此难题,多采用电子换挡或机械式换挡技术。目前的电子换挡功能只在电机的额定参数下降低转速来获得不同的速度,而没有增加力矩,完全没有实质性的效果。目前的机械式换挡,通过繁琐的手动拨档,虽然在爬坡和起步时增加了力矩,但无法提供正常的行驶速度。或能提供正常的行驶速度,却在爬坡或起步时使电机长期在低效率区工作,非常耗能。没有了电动车节能、环保、耐用的优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既能提供正常行驶速度,又能兼顾在起步或爬坡时提供较大力矩的产品出现。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无需人工干预的机械式自动变速电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部件、自控部件、变速部件、从动部件,所述自控部件包括单向轴承、通孔离合器端盖、第二卡簧、中心轴、离合器外圈、第三螺丝、第一平键、碲块、第一卡簧、离合器支架,所述单向轴承安装在通孔离合器端盖右侧并通过第二卡簧定位在中心轴上,离合器外圈安装在单向轴承外部并利用第三螺丝和第一平键固定在通孔离合器端盖一侧内圈位置,碲块安装在通孔离合器端盖另一侧并利用第一卡簧定位在离合器外圈上,离合器支架安装在离合器外圈内部。
所述驱动部件包括第二轴承、磁钢套圈、磁钢、定子、第三轴承、通孔内端盖、中心轴、通孔离合器端盖;所述定子固定在中心轴上,磁钢固定在磁钢套圈内圈,通孔内端盖通过第二轴承固定在定子的一侧,通孔离合器端盖通过第三轴承固定在定子的另一侧,磁钢套圈固定在通孔内端盖和通孔离合器端盖之间。
所述变速部件包括太阳轮、单向轴承、内齿轮、第二平键、第四螺丝、通孔离合器端盖、行星轮、第四轴承、第一垫片、第三卡簧、行星轮轴、行星轮架、第二垫片、第六螺丝、毂盖,所述太阳轮固定在单向轴承上,内齿轮利用第二平键和第四螺丝固定在通孔离合器端盖一侧上,行星轮利用第四轴承、第一垫片和第三卡簧安装在行星轮轴上并装配在内齿轮和太阳轮之间,行星轮轴固定在行星轮架上,第二垫片装配在行星轮和行星架之间,行星架利用第六螺丝固定在毂盖另一侧上。
所述从动部件包括毂盖、第五轴承、中心轴、行星轮、第二油封、外端盖、第一轴承、通孔内端盖、第一油封、第五螺丝、第七螺丝,所述毂盖利用第五轴承安装在中心轴上并定位于行星轮一侧,第二油封装配在毂盖另一侧上,外端盖利用第一轴承装配在中心轴上并定位于通孔内端盖的一侧,第一油封装配在外端盖左侧上,轮毂装配在外端盖和毂盖中间。
优选的,通孔内端盖、外端盖、油封设置在电机的同一侧。
通孔离合器端盖、单向轴承、离合器外圈、内齿轮、毂盖、油封设置在电机的同一侧。
驱动部件还包括第一螺丝和第二螺丝,所述磁钢套圈通过第一螺丝和第二螺丝固定在通孔内端盖和通孔离合器端盖之间。
自控部件还包括挡板、第八螺丝,所述离合器支架通过挡板和第八螺丝安装在离合器外圈内部。
所述从动部件还包括第七螺丝、第五螺丝,所述轮毂利用第七螺丝和第五螺丝装配在外端盖和毂盖中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通孔内端盖和通孔离合器端盖上还设置有若干个通孔。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需人工干预的机械式自动变速电机,既能在爬坡和起步时提供所需的大力矩,又能提供正常的行驶速度,并在驱动和被驱动部件间构建了良好的散热条件,真正达到了小电机的功率,大电机的力矩效果,大大提高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增加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的分解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中驱动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中自控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中变速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中从动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00、驱动部件;200、自控部件;300、变速部件;400、从动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乾秀,未经赵乾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66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