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咳嗽和哮喘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16353.9 | 申请日: | 2010-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72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王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蔚 |
主分类号: | A61K36/904 | 分类号: | A61K36/904;A61P11/06;A61P1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咳嗽 哮喘 药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中药制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治疗咳嗽和哮喘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咳嗽和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长期以来,西医一直采用抗菌消炎的方法来治疗这种病症。但是,有些病人连续使用抗菌素治疗一个月也不见效,使得病人非常痛苦,医生非常头痛。因此,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开发治疗咳嗽和哮喘的中成药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咳嗽和哮喘病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治疗咳嗽和哮喘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药物的重量配比为:桔梗15~20、百部15~20、前胡20~25、苏子15~20、炙麻黄20~25、黄芩20~25、枳实15~20、生甘草10~15、制附片15~20、熟地20~25、山萸肉15~20、仙灵脾20~25、巴戟肉20~25、淮山药5~10。药物的剂型为片剂或胶囊剂或药丸或颗粒剂。建议服法与用量:口服,3次/日,8克/次(药片或胶囊或药丸或颗粒),分早、中、晚服。
本发明药物的制作方法是:将淮山药和仙灵脾干燥,磨成细粉过100目筛备用,然后将上述处方中的其余药物称量混合后加5~8倍药物重量的水浸泡2小时,煎煮二次(第一次煎煮1.5小时后滤出药液,第二次在药渣中加4~5倍药物重量的水煎煮1小时后滤出药液),合并2次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在10℃下冷藏,24小时后取其上层清液再浓缩至热测比重为1.35~1.40,加淮山药和仙灵脾细粉,搅匀,真空干燥,磨粗粉,过14目筛,细粉润湿后制粒,过14目筛,干燥,混合整粒后压片或制成颗粒或制成胶囊或制成药丸。
本发明经400例临床试验,随机分组,双盲双模拟病例表明:用本发明药物治疗200例,对咳嗽和哮喘的愈显率为85.1%,总有效率为98.2%,随访3个月愈显率为88.3%,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用止咳定喘膏治疗200例,对咳嗽和哮喘的愈显率为70.2%,总有效率为81.5%,随访3个月愈显率为65.7%,总有效率为84.6%。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随访疗效的比较,本发明药物明显优于止咳定喘膏对照组(P<0.0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药物具有润肺解表、止咳化痰、消炎止喘、健脾补肾的功效,通过健脾补肾、止咳化痰,达到止咳平喘的治疗作用。
实施例一:
1、将重量配比的淮山药10和仙灵脾20干燥后磨成细粉过100目筛备用。
2、将重量配比的桔梗15、百部15、前胡20、苏子15、炙麻黄20、黄芩25、枳实20、生甘草10、制附片15、熟地25、山萸肉20、巴戟肉25药材加8倍药物重量的水浸泡2小时,煎煮二次(第一次煎煮1.5小时后滤出药液,第二次在药渣中加4倍药物重量的水煎煮1小时后滤出药液),合并2次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在10℃下冷藏,24小时后取上层清液再浓缩至热测比重为1.40,加淮山药和仙灵脾细粉,搅匀,真空干燥,磨粗粉,过14目筛,细粉润湿后制粒,过14目筛,干燥,混合整粒后压片。
实施例二:
1、将重量配比的淮山药8和仙灵脾25干燥后磨成细粉过100目筛备用。
2、将重量配比的桔梗20、百部20、前胡20、苏子15、炙麻黄20、黄芩25、枳实15、生甘草15、制附片15、熟地205、山萸肉15、巴戟肉20药材加8倍药物重量的水浸泡2小时,煎煮二次(第一次煎煮1.5小时后滤出药液,第二次在药渣中加4倍药物重量的水煎煮1小时后滤出药液),合并2次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在10℃下冷藏,24小时后取上层清液再浓缩至热测比重为1.40,加淮山药和仙灵脾细粉,搅匀,真空干燥,磨粗粉,过14目筛,细粉润湿后制粒,过14目筛,干燥,混合整粒后灌入胶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蔚,未经王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63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