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15461.4 | 申请日: | 201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9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新有 |
主分类号: | A23L1/29 | 分类号: | A23L1/29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朱建新;逯长明 |
地址: | 473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健食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健食品领域,尤其是一种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按照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2005年版),对保健食品的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因此,保健食品作为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既可以是普通食品的形态,也可以使用片剂、胶囊等特殊剂型。而且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可以标示保健功能,而普通食品的标签不得标示保健功能。另外保健食品与治疗疾病的药品又有区别,保健食品不能以治疗为目的。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保健食品种类繁多,而且涉及很多方面的保健功能,人们选用各种不同的食品进行相互搭配,构成冲剂类、糕状类和液体类保健食品。如中国专利CN1097101A公开了一种“五谷保健食品及其制作方法”,它是由黑芝麻、粳米、精麦等十余种天然物质分别加工之后,按照配比混合制成粉状,供人冲服使用。该食品含有人体所需的高蛋白、维生素、钙质,具有除湿健脾胃,延年益寿的功效。其不足之处是营养成分单一,营养成分散失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不足,提出一种营养成分丰富,能被人体容易吸收的保健品,以及该保健品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保健品,由重量份如下的物料构成:
黑豆900~1000 甘草5~20
桃仁5~30 地龙5~30
槐角5~30 山药5~30
枣仁5~20 龟板5~20
枸杞5~30 麦冬5~40
川芎5~30 牛膝6~20
蜂蜜6~40 何首乌5~30。
优选的,所述黑豆的重量份为960~1000。
优选的,所述甘草、桃仁、地龙、槐角、山药、枣仁、龟板、枸杞、麦冬、川芎或何首乌的重量份为5~10。
优选的,所述牛膝或蜂蜜的重量份为6~10。
一种如上所述保健食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龟板用净粗砂,炒干研磨成粉状;
②将甘草、桃仁、地龙、槐角、山药、枸杞、麦冬、川芎、牛膝、何首乌和枣仁用水浸泡24~72小时,再蒸煮0.5~1小时;
③将步骤②蒸煮好的混合物料过滤,取汁,与黑豆混合后蒸至80℃85℃;待药汁蒸干后取出经晒露,再将蜂蜜、步骤①龟板粉加入,晾干。
优选的,步骤②中混合物料的蒸煮,在压力锅中进行,温度为105℃~110℃,压力为0.2~1MPa。
优选的,步骤③中蒸在压力容器中进行,压力为0.2~1MPa。
经研究,黑豆:性味甘、平、无毒。有活血、利水、祛风、清热解毒、滋养健血、补虚乌发的功能。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36%~40%,相当于肉类的2倍、鸡蛋的3倍、牛奶的12倍;黑豆含有18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黑豆还含有19种油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吸收率高达95%以上,除能满足人体对脂肪的需要外,还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黑豆基本不含胆固醇,只含植物固醇,而植物固醇不被人体吸收利用,又有抑制人体吸收胆固醇、降低胆固醇在血液中含量的作用。
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桃仁:甘、苦、平。入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地龙:咸寒。入脾、胃、肝、肾经。清热利尿。
槐角:苦、微寒。入肝、大肠经。清热滑肠。槐花含芳香甙10%~28%。
山药:甘平。入肺、脾、肾经。补脾胃,益肾经。
龟板:干、咸、寒。入心、肝、肾、经。滋肾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枸杞:甘平,入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麦冬:甘,微寒。入心、肺、胃经。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川芎:辛,温。入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牛膝:甘,苦,平。破瘀通经,强筋壮骨。
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养血滋阴;乌发;润肠通便;截疟;祛风;解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新有,未经王新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54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