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净化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14687.2 | 申请日: | 2010-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7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路怀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256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净化 淡水 养殖 水环境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微生物絮凝、复合酶制剂和复合微生物制剂降解以及生物浮床吸收、吸附等多技术集成净化养殖水环境的方法。
背景技术
无论从养殖产量还是从养殖规模来说,中国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然而,我国水产养殖者多以追求产量和短期经济效益为目标,养殖密度过高,加上环保意识淡薄,养殖病害呈逐年加重之势。同时,我国养殖业大多为静水养殖,高密度的养殖造成大量的鱼虾排泄物、残饵等有机物沉积水底。在养殖旺季,由于气温高,导致异养微生物大量繁殖,有机物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氨、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从而影响鱼虾生长、发育,引发鱼虾疾病。
用于净化养殖水体的物理、化学方法都存在着各种弊端,而天然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系又不足以分解养殖池中的有机负荷,需要寻求环境友好的养殖水环境净化新方法。
近年来,人们将环境工程领域的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养殖水域环境的污染控制,包括用菌类和藻类去除水体中过多的含N、P有机饵料。其中,对菌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有益微生物,特别是PSB的驯化、固定和应用。如中国专利《CN1461734微胶囊益生净水复合菌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时方法》将光合细菌、芽胞杆菌等多种菌株经组合发酵工艺培养、冻干及做微胶囊处理后投放水体或添加到饲料内,从而对水体修复;《CN1340613水产养殖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的固定化方法》提供了一种以沸石作固定化载体,将作用菌与沸石混合成固体产品,投放于水产养殖池中,从而修复水产养殖环境的技术;《CN1245151一种改善水产养殖池水质的微生物处理系统》包含了光合细菌,好氧菌的富集培养方法及其混合菌挂膜的驯化培养方法、填料的选择和生物过滤塔的设置。植物修复方面,主要是应用水生植物来抑制底泥中N、P的释放、吸收过剩的营养物质、通过资源竞争影响浮游藻类的生长。但既往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更多的是微生物净化,对水生植物净化应用不多。
受生物特性的限制,目前常用的养殖水体生物净化方法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一是生物净化的主要群体——微生物不能降解水体中所有污染物,污染物的不溶性、生物降解性都影响着生物净化的效果;二是当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过低,不足以满足微生物降解要求时,微生物净化就无法发挥其正常效能;三是由于水体修复的植物生物量过小无法满足大面积污染的水体净化要求。对于污染比较严重或复合污染的养殖水体,单一生物修复技术往往 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将不同生物修复技术有效结合,形成联合生物修复技术可更有效地达到降解、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总之,养殖水体中不仅富含N、P,还有过量的饵料、对虾排泄物、藻类和水生植物以及其它的生物遗骸,因此现有的微生物絮凝剂、酶制剂、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及生物浮床等单一手段或产品已无法满足养殖水体净化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微生物絮凝剂、复合酶制剂、复合微生物制剂降解以及生物浮床等多技术集成净化养殖水环境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首先采用生物絮凝剂能降低养殖水体中的COD、BOD、SS含量,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然后利用复合酶制剂的作用,将水体中的残余营养酶解为小分子;再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氨化作用,将水中小分子营养物分解成氨氮,氨氮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亚硝基氮,再经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变成硝基氮,硝基氮可通过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变成氮气释放到空气中去,从而起到快速、彻底降解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态氮;同时,利用人工浮床吸收、吸附养殖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四种技术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功能,形成多级效应彻底改善水质。根据养殖水体污染状况,也可以灵活采用上述方法中一种或多种搭配使用。
一种生物净化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方法,使用微生物絮凝剂、复合微生物制剂、复合酶制剂或生物浮床中的两种以上对淡水养殖水环境进行净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46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