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解联苯菊酯的菌株及其应用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13259.8 | 申请日: | 2010-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7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呼世斌;孔洁;冯贵颖;朱凤晓;景岳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62D3/02;C02F3/34;B09C1/10;C12R1/125;A62D101/04;A62D101/2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121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联苯 菌株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农药生物降解技术领域,涉及一株对联苯菊酯具高效降解能力的菌株及其应用,用于联苯菊酯的生物降解,以及该农药污染的水体,土壤以及农产品的生物修复和生物净化。
背景技术
拟除虫菊酯是目前使用量仅次于有机磷的一类杀虫剂,为杀虫剂中的第二大类,约占世界杀虫剂市场的20%,在我国的施用面积已占杀虫剂总施用面积的1/3以上。近年来,农药中毒事件及职业性中毒病例逐年增加。曾一度被人们认为低毒、使用安全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此类农药有蓄积毒性,人长期接触会引起慢性疾病,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另外对鱼类,蚌类等水生生物有很高的毒性。
联苯菊酯和其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一样,残留在作物上然能引起人畜中毒,严重危害人的健康。世界各国及组织(美国、欧盟、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都对联苯菊酯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
由于联苯菊酯对光,热稳定,在环境中的半衰期较长,在自然环境下难分解,因此用微生物降解自然环境和农产品中的农药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针对应用广泛的联苯菊酯农药的高效降解菌株,其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更为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提供一株对联苯菊酯具有高效降解能力菌株。该菌株对联苯菊酯具有高效降解能力,达80%以上。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应用本发明菌株降解联苯菊酯农药的应用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株对联苯菊酯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降解菌株,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菌株LBK1;所述菌株的16SrDNA序列为SEQ ID:NO.1。
所述的菌株的应用,该菌株用于联苯菊酯农药的生物降解。
所述的菌株的应用,降解组合条件为:温度25℃-35℃,PH=6-8,接种量3%-10%,装液量25-100ml。
所述的菌株的应用,降解组合条件为:温度30℃,PH=7,接种量10%,装液量50ml。
该菌株生物学特性革兰氏阳性,周生鞭毛,杆状,菌落呈乳白色圆点且表面光滑,接触酶、产H2S反应阳性;不能利用葡萄糖,不能水解淀粉。可以以联苯菊酯为唯一碳源。该菌株在4℃~40℃,pH 4.0~8.0范围内均可生长。但是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7.0。该菌株对农药的耐受浓度为0.6mg/L,最适生长农药浓度为0.1mg/L。该菌株在72h内对联苯菊酯的降解率可达8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土样:采集与浙江省某农药厂。
所用培养基为:LB培养基(g/L):蛋白胨10.0g,酵母膏5.0g,Nacl5.0g。
基础盐培养基(g/L)NaCl 1.0g,NH4NO31.0g,K2HPO41.5g,KH2PO40.5g,MgSO4·7H2O0.1g,FeSO4·7H2O 0.01g,蒸1000mL,调pH7.0左右。固体培养基:向液体培养基中加2%的琼脂。
在无菌条件下向已装有100ml基础盐培养基的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g污泥,内含50mg/L联苯菊酯。于30℃,180r/min震荡培养7d后,按10%的接种量转接到含100mg/L联苯菊酯的基础盐培养基里,同样条件培养7d。以后每7d按10%接种量进行驯化培养,联苯菊酯浓度每次增加50mg/L。直到提高联苯菊酯浓度为400mg/L后,将培养液涂布在基础盐固体培养基上,选取生长快,菌落规则,传代稳定的单菌落,划线培养3次后制成斜面,保存于冰箱待用。
菌株生化鉴定
表1 LBK1菌株生理生化测定结果
菌株分子鉴定
LBK1菌株经16SrDNA测定,获得如下序列SEQ ID:NO.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32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pH的反馈补料生产赖氨酸的方法
- 下一篇:含酒精牛奶饮料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