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绕线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12229.5 | 申请日: | 2010-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2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 发明(设计)人: | 袁根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广业纺织厂 | 
| 主分类号: | B65H54/30 | 分类号: | B65H54/30;B65H57/2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22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线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纺织工业是我国国名经济的传统支柱,人们对纤维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因而创造出更多、更先进的工艺方法,这就能更充分地发挥纤维和织物的特性。为了配合这个发展,现代纺织机械运用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特别是弱电技术创造出门类繁多、性能各异的加工机器。虽然现代的纺织机械都应用了多种技术,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就织机中通常会对纱线进行绕线,但是传统的绕线装置会出现绕线紊乱的现象,这对于整个织机的生产而言,会使得工程的速度减慢,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益。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均匀绕线的绕线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绕线装置,它包括由平行设置的两根侧柱与两根横柱构成的织机架、通过固定套横向固定于所述的侧柱上端的连接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的连接杆中间位置的导向部件,所述的导向部件的底部设置有辅助连接杆,且所述的连接杆与一端固定于所述的横柱的复位部件相连,同时与一端穿过所述的织机架上设置的漏孔的辅助杆相连接,且所述的复位部件与辅助杆相连接纵向贯穿所述的横柱,当所述的导向部件向上转动预定角度时,所述的辅助杆的自由端向外运动,且所述的复位部件呈绷紧状态;当所述的导向部件向下转动预定角度时,所述的辅助杆的自由端向内运动,且所述的复位部件呈松弛状态。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杆的中间位置转动设置有通过螺栓固定的转动套,且所述的导向部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的转动套上。
优选地,所述的导向部件由固定设置与所述的转动套的导杆以及通过螺钉可在水平方向转动的导向杆构成,且所述的导向杆上设置有复数个间隔均匀的环形凸起。
优选地,所述的复位部件为压簧。
优选地,所述的辅助杆通过所述的漏孔的端部设置有球形凸起,且所述的球形凸起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的漏孔的最大直径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绕线装置通过可转动设置于连接的导向部件通过上下转动可均匀绕线,不存在传统的绕线装置出现杂乱的现象。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根据本发明绕线装置的导向部件向下旋转预定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根据本发明绕线装置的导向部件向上旋转预定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织机架;11-侧柱;12-横柱;13-漏孔;2-连接杆;21-固定套;3-导向部件;31-连接杆;32-转动套;33-螺栓;34-导杆;35-导向杆;36-环形凸起;4-复位部件;5-辅助杆;51-球形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附图1、附图2所示,一种绕线装置,它包括由平行设置的两根侧柱11与两根横柱12构成的织机架1、通过固定套21横向固定于侧柱11上端的连接杆2、转动连接于连接杆2中间位置的导向部件3,导向部件3的底部设置有辅助连接杆31,且连接杆31与一端固定于横柱12的复位部件4相连,同时与一端穿过织机架1上设置的漏孔13的辅助杆5相连接,且复位部件4与辅助杆5相连接纵向贯穿横柱12,当导向部件3向上转动预定角度时,辅助杆5的自由端向外运动,且复位部件4呈绷紧状态;当导向部件3向下转动预定角度时,辅助杆5的自由端向内运动,且复位部件4呈松弛状态。
连接杆2的中间位置转动设置有通过螺栓33固定的转动套32,且导向部件3固定连接于转动套32上。
导向部件3由固定设置与转动套32的导杆34以及通过螺钉可在水平方向转动的导向杆35构成,且导向杆35上设置有复数个间隔均匀的环形凸起36。
复位部件4为压簧。
辅助杆5通过漏孔13的端部设置有球形凸起51,且球形凸起51的最大直径大于漏孔13的最大直径。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广业纺织厂,未经吴江市广业纺织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122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天然复合抗氧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