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料管式煤干燥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09539.1 | 申请日: | 2010-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8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杨裕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海鹰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6B11/06 | 分类号: | F26B11/06;F26B25/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 地址: | 2262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料管式煤 干燥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燥机,尤其是一种料管式煤干燥机,属于干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申请人了解,褐煤由于固定碳含量低,易吸湿,因此水份含量高,难以干燥。这些问题在褐煤工业化利用过程中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褐煤的干燥按干燥介质的温度可以分为低温干燥、高温干燥;以接触方式分为直接干燥、间接干燥。
申请号为CN01249081.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全自动高效型煤干燥机,该机由热风机、混合器、干燥机构成,干燥机由壳体、输送炉排、减速机、布风管、进风管、排潮管、排潮再循环管等组成,由热风炉将200℃热风送入干燥机的进风管对输送炉排上的型煤进行干燥,输送炉排由减速机带动旋转,潮气由排潮管排出,剩余热潮气回收到热风炉循环使用,该机虽然具有干燥效率高等优点,但由于属于“直接式”干燥,因此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不仅干燥效率高,而且可以确保安全的料管式煤干燥机。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料管式煤干燥机基本结构为:包括倾斜支撑在筒体支座上的旋转筒体,所述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料仓和出料仓;所述筒体内装有一组由进料端延伸至出料端的干燥管;所述进料端具有位于进料仓内的接料口,且高于出料端;所述干燥管内装有形成螺旋通道的螺旋叶片;所述出料端与出料仓相通;所述筒体的筒壁与干燥管的管壁之间形成传热介质流通的加热腔。
工作时,传热介质进入筒体的加热腔内,待干燥的煤料输入进料仓后,由接料口进入干燥管内,在重力及筒体的旋转作用下,沿螺旋通道逐渐由进料端输往出料端,在此过程中被加热,其中的水份成为蒸汽;当煤料从出料端落到出料仓时,水份蒸发,从而完成干燥过程。
由于在干燥过程中,传热介质不直接与煤接触,因此使得整个干燥过程安全、可靠,完全避免了低燃点煤采用直接干燥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并且由于干燥过程中,煤料在螺旋输送的同时不断翻滚,因此不仅受热均匀,而且传热充分,有效强化了干燥效果,增大了干燥幅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筒体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向视图。
图4为图1的筒体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料管式煤干燥机如图1所示,旋转筒体1两端倾斜支撑在两对筒体支座2上。各筒体支座2由同轴的三个支撑辊构成,各对筒体支座2的两个中间大径支撑辊2-1分别与筒体1上加强箍1-4的下部两侧滚切接触,且通过两侧的挡环边与加强箍1-4构成轴向约束,如图2所示,各筒体支座2的两端小径支撑辊2-2支撑在安装有轴承座的凹字形基础3上。筒体1中央通过传动机构与主动辊2-3传动连接,该主动辊的辊轴与电机传动连接。因此,电机启动后,可以带动筒体旋转。
筒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担在水平支撑槽钢8上的进料仓4和出料仓5(参见图3)。进料仓4和出料仓5与筒体1之间的转动副装有密封填料圈9。进料仓4的上端是进料口4-1,与密封输送系统连接;下端是散落料出口4-2。出料仓5的上端是水份出口5-1,接除尘器管路;下端是干料出口5-2,经封闭输送系统送至成品库。
筒体1内装有一组由进料端延伸至出料端的干燥管6。干燥管6以环绕旋转中心的方式分层间隔排布(参见图4),其进料端具有位于进料仓内的径向接料口6-1,进料端的高度高于出料端。干燥管6内装有形成螺旋通道的螺旋叶片6-2。出料端与出料仓5相通。筒体1的筒壁与干燥管6的管壁之间形成传热介质——蒸汽流通的加热腔。
筒体1进料端的中心装有通往加热腔的蒸汽入口管1-1,出料端的中心装有冷凝水出口管1-2
工作时,将一定粒度的原煤由进料口输入后,接料口在旋转过程中将煤料均匀分布到筒体内部的各干燥管中,由于干燥管倾斜安置,其中中设有螺旋叶片,因此煤料在重力和螺旋叶片的导流作用下,沿干燥管不断翻转送进。输入筒体加热腔的过热蒸汽在各干燥管外围加热,通过间接热交换使干燥管内的原煤升温,水份蒸发,最后被除尘器由出料仓抽出,从而达到降低水份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施例的干燥机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由于传热介质不直接与煤接触,使得整个干燥过程安全、可靠,彻底解决了低燃点煤采用“直接式”干燥带来的生产安全问题。
2.诸多干燥管对煤进行分散,强化了干燥效果,大大增加了干燥机的有效干燥面积,增大了干燥幅度。
3.干燥管采用现场胀管方式安装,十分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海鹰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海鹰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95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MTC设备的过载控制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砂岩隐形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