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步进式自行走建筑移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8481.9 | 申请日: | 201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2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卢文胜;朱剑;靳金堂;李梦;董海林;吕西林;郑毅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6 | 分类号: | E04G2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步进 行走 建筑 移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既有建(构)筑物移位与加固改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步进式自行走建筑移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建(构)物的整体移位的基本原理是首先采用托换、加固技术使建(构)筑物成为一个可靠的整体,同时做好下部移位轨道,然后将建(构)筑物与原基础分离,浇筑混凝土滑块或者滚轴,最后在建(构)筑物前(后)方采用一套动力设备对托盘系统施加动力,使托盘和整个建筑物一起沿下轨道移动至新址。这种移位技术要求下部移位轨道平整度极高,轨道下方的临时基础也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以防止在移位过程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对移位建(构)筑物产生严重损害,这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施工及设计成本。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限位装置,建(构)筑物在移位过程中经常发生偏位现象,而后的纠偏行为往往会对移位建(构)筑物产生一定的损害。以上情况可能使得建(构)物的整体移位技术缺乏安全性和经济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建(构)筑物移位技术中无法适应临时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对轨道平整度要求高及容易偏位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步进式自行走建筑移位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步进式自行走建筑移位装置由上滑块1、下滑块2、挂板3、前挡块4、套筒5、水平双向液压千斤顶6、竖向液压千斤顶7、计算机控制系统8和液压系统9组成,其中:挂板3为2块,分别位于上滑块1的左右两侧,前挡块4通过与位于上滑块1一侧的凸块连接,使挂板3、上滑块1和前挡块4三者组成为上部滑动体,下滑块2为中部空心的框架结构,套筒5一端开口,水平双向液压千斤顶6一端通过该开口部位插入套筒5内,且水平双向液压千斤顶6通过尾部螺栓固定于套筒5内,水平双向液压千斤顶6另一端连接前挡块4,套筒5插入下滑块2的中部空心部位,竖向液压千斤顶7固定于下滑块2底部,使下滑块2、套筒5、水平双向液压千斤顶6和竖向液压千斤顶7组成为下部滑动体;水平双向液压千斤顶6和竖向液压千斤顶7分别连接液压系统9,液压系统9连接计算机控制系统8。
本发明中,所述上滑块1底部结构与下滑块2顶部结构相匹配。
本发明中,所述上滑块1底部分布有凸块,下滑块2顶部相应分布有凹槽。
本发明中,所述上滑块1底部设置有灌油孔,可对滑动面添加润滑油以减小滑动面摩擦系数。
本发明中,所述液压系统9可以同时连接多个水平双向液压千斤顶6和竖向液压千斤顶7,计算机控制系统8可以采用计算机同步控制系统。
本发明装置适用于托盘以上刚度适中及刚度较大的建(构)筑物移位。
本发明装置使用时位于移位建(构)筑物与地面之间,装置顶面与建(构)筑物底部粗糙接触,且与设置在建(构)筑物底部的预埋件牢固连接,装置底面与地面粗糙接触,移位滑动面位于装置内部上滑块1、下滑块2之间,上滑块设置有灌油孔,可对滑动面添加润滑油,使其摩擦系数远小于粗糙接触面摩擦系数。在一个步长范围内,装置的竖向液压千斤顶提供竖向支撑力,且能根据地面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节支撑高度及角度以适应临时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及轨道表面的不平整,同时位于下部滑动体的水平千斤顶推动位于上部滑动体的前挡块使上部建(构)筑物与上部滑动体一起向预定方向滑动,即装置下部与地面在一个步长范围内无相对滑动,且由于移位滑动面采用凹槽式设计,在整个滑动过程中不会产生偏位现象;由于竖向液压千斤顶7的补偿作用,能适用于下滑道刚度较低的情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不仅可以自适应临时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降低下轨道的平整度要求,严格控制移位方向,而且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体型轻巧,可根据移位建(构)筑物体量变化灵活布置,完成建(构)筑物的步进式平移、顶升、旋转等技术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图示。
图2为建(构)筑物竖向顶升示意图。
图3为建(构)筑物水平移位示意图。
图4为装置前视图。
图5为装置后视图。
图6为图3的I-I剖视图。
图7为图3的Ⅱ-Ⅱ剖视图。
图中标号:1为上滑块,2为下滑块,3为挂板,4为前挡块,5为套筒,6为水平双向液压千斤顶,7为竖向液压千斤顶,8为计算机控制系统,9为液压系统,10为竖向临时支撑,11为移位建(构)筑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84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体摄像装置
- 下一篇:在广播通信系统中用于发送和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