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糖尿病慢性糖中毒的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6844.5 | 申请日: | 201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2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2 |
发明(设计)人: | 刘近周;张丽娜;张丽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丽娜 |
主分类号: | A23L1/29 | 分类号: | A23L1/29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夏晏平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糖尿病 慢性 中毒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糖尿病慢性糖中毒的营养物质,属于营养学和药物学领域。
背景技术
糖尿病的死因或致残是慢性糖中毒引起的并发症。糖尿病慢性糖中毒的早期症状有多种,例如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慢性糖中毒可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手足麻木、疼痛以及烧灼感等,慢性糖中毒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从而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以阳痿最多见;慢性糖中毒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病变,容易发生尿路感染或排尿困难;慢性糖中毒可引起内脏神经病变,造成胃肠道的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顽固性的腹泻与便秘,其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慢性糖中毒破坏心脑微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心梗或脑梗塞。因此,防治慢性糖中毒是维持和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挽救糖尿病人生命所急需。
医学的多个分支学科研究已经充分证实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目前的研究揭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I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II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受损而导致的疾病。基因受损后,正常的糖代谢,以及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失调。糖(碳水化合物)本来对人体为必须的营养要素反而因过多积累、异常代谢而造成慢性糖中毒,进而出现各种糖尿病的并发症。
人体的能量代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能转化的过程。碳水化合物(糖)的代谢与蛋白质和脂肪在细胞内代谢紧密相关。在降糖的同时,必须考虑综合能量代谢。只有三种能量代谢都能得以达到近于正常生理的水平,慢性糖中毒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图1是碳水化合物(糖)与蛋白质和脂肪在细胞内代谢的相互关联的示意图。
为防治糖尿病慢性糖中毒,国际医学家、遗传学家和营养学家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遗传学家于2004年研究证明脂蛋白的APO A-I基因与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关系非常密切。最近营养学研究证明,多种保护因子例如铬、钒、镁、锌和数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影响APO A-I基因的表达。当这些保护因子缺乏时,胰岛素作用到受体更加不敏感,高血糖就更难以控制,糖中毒越发严重。法国医学家Akbaraly等经长达九年的研究观察,证明血液中硒浓度高的人群非常明显地减少了发生糖代谢紊乱的危险性。Pittas博士等对83779名女护士随访观察了20年而得出结论:只有她们同时补充600毫克的钙和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才能有效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无独有偶,Farvid博士等用人群析因分析的试验方法得出结论,只有同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才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人的高血压,而单纯补充维生素或单纯补充矿物质起不到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些国际内分泌学、流行病学和营养学研究的进展,为我们发明防治糖尿病慢性糖中毒的配方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尽管以上国际先进的研究对防治糖尿病慢性糖中毒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这些研究和许多降糖产品仅从糖代谢的单一方面考虑问题,需要大剂量地补充单一或少数几种保护因子,长期使用有可能破坏人体三大能量代谢的平衡,或者很难长期安全有效。从本发明提供的三大能量关联代谢图中,人们不难看出,健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需要各种保护因子并且要在适量的范围内。如果哪种保护因子缺乏,不但会直接影响其具体的代谢环节,而且会间接地有损于其它代谢的正常运转。健康人对各种保护因子的多少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但糖尿病病人对三大能量代谢已经出现障碍,尤其是容易出现高血糖症。高血糖不但对血液的渗透压和粘滞性有直接的不良影响,而且对多种细胞膜的功能造成危害。因此,对糖尿病病人一定有全面而平衡的补充各种营养素和其它调节三大能量代谢的保护因子。本发明产品从同时调节三大能量代谢的角度防治糖尿病慢性糖中毒,经病人服用临床观察,效果良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治疗物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防治糖尿病慢性糖中毒的营养配方和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丽娜,未经张丽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68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