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激光直接复合微塑性成形装置与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05869.3 | 申请日: | 2010-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9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 发明(设计)人: | 王霄;王鹤军;刘会霞;沈宗宝;李品;陶茂科;许贞凯;宋新华;张成;黄志辉;郑远远;李威;王凯;张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1D26/06 | 分类号: | B21D26/06;B23K26/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 直接 复合 塑性 成形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激光直接复合微塑性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激光加载装置、成形系统、控制系统组成。激光加载装置由纳秒激光器(11)、全反镜(8)、透镜(7)和透镜调整臂(6)组成;成形系统包括试样体(5)、夹具(4)、水平移动工作台(2)、竖直移动工作台(3);控制系统由移动平台控制器(13)、计算机(12)和激光控制器(10)组成;所述控制系统分别控制激光加载系统、成形系统;所述移动平台控制器(13)分别与计算机(12)和水平移动工作台(2)、竖直移动工作台(3)相互连接;所述激光控制器(10)分别与计算机(12)和激光加载系统中的纳秒激光器(11)相连接;所述全反镜(8)、透镜(7)和透镜调整臂(6)等安装在L型底座(1)上。所述夹具(4)安装在竖直移动工作台(3),夹具(4)夹紧和定位试样体(5);试样体(5)是由约束层(14)、能量吸收层(15)、工件(16)和复合微模具(17)组成;所述能量吸收层(15)和工件(16)为金属箔板,能量吸收层(15)和工件(16)厚度为5~30μm,所述约束层(14)为K9玻璃;所述复合微模具(17)包括拉伸凹模(18)、切边凹模(19)和冲孔凸模(20),所述切边凹模(19)为环形凹腔,环绕在拉伸凹模(18)凹腔边缘外围,拉伸凹模(18)与切边凹模(19)同轴,所述冲孔凸模(20)位于拉伸凹模(18)腔内,拉伸凹模(18)具有圆角边缘,切边凹模(19)和冲孔凸模(20)具直角边缘,所述拉伸凹模(18)和冲孔凸模(20)形状根据成形工件的成形要求来设计,确定相对位置关系的拉伸凹模(18)、切边凹模(19)和冲孔凸模(20)构成复合微模具(17)上一组复合成形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间接复合微塑性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模具(17)上复合成形模按照N×M成阵列排列,N和M数量按照所需生产零件数量确定。
3.一种实施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直接微塑性成形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A.复合微模具(17)制备及工件毛坯尺寸的确定,根据所需要成形工件的形貌设计制作复合微模具(17),然后根据复合微模具(17)成形区域的大小计算出工件毛坯尺寸;
B.试样体(5)的装配、密封与装夹,将工件毛坯、能量吸收层(15)和约束层(14)依次叠放在复合微模具(17)上,用水对能量吸收层(15)与约束层(14)之间进行密封。然后将复合微模具(17)、工件(16)、能量吸收层(15)和约束层(14)在夹具(4)中夹紧;
C.激光作用区域对准,利用激光控制器(10)调控纳秒激光器(11)发出一束调试光,利用移动平台控制器(13)控制水平移动平台(2)和竖直移动平台(3)精确动作,使得经全反镜(8)反射和透镜(7)聚焦后的调试光光斑覆盖试样体(5)表面,保持各部件位置的固定,关闭调试光;
D.获取所需激光能量,通过计算机(12)优化激光参数,控制纳秒激光器(11)所发出脉冲激光的参数(脉冲宽度、脉冲能量、脉冲形状以及光斑大小),获取所需的脉冲激光冲击力;
E.加工过程,应用脉冲激光冲击约束层(14)下的能量吸收层(15),使其表面层气化后形成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急剧膨胀爆炸,产生向工件(16)内部传播的强烈冲击波,由于复合微模具(17)限制,最终使工件完成成形、切边以及批量成形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586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爬楼冷气溶胶灭火机器人
- 下一篇:机组防盗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