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的浅水导管架设计及安装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05324.2 | 申请日: | 2010-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0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翎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7/00 | 分类号: | E02B17/00;E02B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南开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浅水 导管 架设 安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工程领域导管架安装方法的创新。
背景技术
导管架是近海平台的一种支撑结构,由钢管焊接而成,一般在陆地上总装后,运到海上安装。导管架体积大、重量大,所以其运输与安装都十分复杂。导管架的运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湿运,另一种是驳运。通常的浅水导管架自重大于浮力,因此常采用驳运。采用驳运时,导管架在陆地上总装后,用轨道将其滑到驳船上,绑扎固定后运到海上安装地点,准备下水;若导管架重量较轻,可用大型浮吊将其从驳船上吊下,放入海里,扶正,定位。这种吊装下水方法安装费用比较昂贵,且施工时间比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发明一种新的浅水导管架设计及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海上施工时不需要动用租金昂贵且资源十分紧张的大型浮吊,减少费用,同时减少工作量,缩短施工周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运输驳采用连体双浮筒驳或称双浮筒驳。将导管架拖拉到此双浮筒驳上并进行固定,同时在导管架上方导管架上安装平衡浮筒。拖拉到现场附近将平衡浮筒灌水,调整双浮筒驳,解脱尾部轴连接,调载让子船绕着“剩下的轴”缓慢旋转,使导管架翻转处于立正姿态,再通过调载下沉直至就位。就位和初步固定后,解除双浮筒驳和平衡浮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如上所述,导管架进行海上安装时,不需要动用租金昂贵且资源十分紧张的大型浮吊,降低安装费用,同时减少工作量,缩短海上施工时间。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导管架设计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导管架装船固定图;
图3是本发明的导管架调载翻转图;
图4是本发明的导管架竖直状态图;
图5是本发明的导管架入泥就位图;
图6是本发明的导管架安装完成图。
其中:1-双浮筒驳;2-母船;3-子船;4-箱形梁轨道;5-履带吊;6-导管架;7-销孔;8-液压缸;9-平衡浮筒;10-滑行轨道;11-连接轴;12-水面;13-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主要施工船舶为海王星公司研发建造的海恩302号组合式工程驳,即双浮筒驳,其中母船2总长99米,型宽32米,型深6.5米,空载吃水3米,满载吃水4.5米,载货量8000吨,锚机8台(舱内),卷扬机4台;子船3总长35.8米,型宽16.5米,型深6.5米。子船3与母船2由两轴11连接,可旋转,可拆卸;250吨履带吊(扶正吊),可拆除,可调整甲板位置;可加装箱型悬挑梁,长24米,宽3米,高3米;一台40吨克令吊5,可拆卸。
双浮筒驳1首先进行码头装船,用两台拖拉绞车将安装有平衡浮筒9的导管架6拖拉到此双浮筒驳1上,并进行固定。
导管架6拖拉装船的步骤为:
●靠泊,调整双浮筒驳1位置使子船3上的滑行轨道10与码头滑道对齐;
●在双浮筒驳1甲板上焊接装船固定结构预安装部分;
●导管架6下部结构连接拖拉缆绳及滑轮组;
●切割导管架6下部结构固定结构;
●拖拉至双浮筒驳1上;
●安装导管架6翻转临时固定结构;
●安装直径4米,长10米的平衡浮筒9,可提供浮力约125吨。
双浮筒驳1到达施工地点后,调整双浮筒驳1位置,抛锚就位,开始进行导管架6的安装。
其中导管架6安装的步骤为:
●将平衡浮筒9灌水,调整双浮筒驳1位置;
●调整子船3,解脱尾部轴7连接;
●调载让子船3绕着“剩下的轴”7缓慢旋转,导管架6翻转入水;
●导管架6下部基础缓慢翻转至竖直状态,履带吊5逐渐受力;
●翻转成竖直状态后,用履带吊5提升导管架1米,让导管架6限位轴脱离甲板上的限位板;
●吊起导管架6后,向后移动5米,让导管架6可以自由下放;
●下放导管架6至泥面13,让导管架6处于稳定状态;
●利用履带吊5回收平衡浮筒9至母船2甲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53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