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04951.4 | 申请日: | 2010-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0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米建春;杜诚;杨立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1/02 | 分类号: | B01D5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关畅 |
地址: | 10087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促进 颗粒 相互作用 装置 方法 | ||
1.一种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筒状的外壳,所述外壳内沿来流方向通过耐磨板划分为若干通道,每一通道的进口为导流段,所述导流段的后方为混合段;每一所述导流段设置有一组导流叶片,每一所述导流叶片均具有呈流线形的导流面,且通过其上设置的控制轴连接在所述通道内;每一所述混合段设置有一组产涡叶片,每一所述产涡叶片均具有至少一个外凸或内凹的产涡曲面,且每一所述产涡叶片的一侧边缘均呈锯齿状,另一侧均通过其上设置的控制轴连接在所述通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流叶片均呈叶形、三角形、瓦片形、楔形、棱形、“s”字形和椭圆形中的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产涡叶片均呈叶形、瓦片形、“s”字形、“z”字形、椭圆形、具有外凸或内凹曲面的三角形、楔形和棱形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产涡叶片均呈叶形、瓦片形、“s”字形、“z”字形、椭圆形、具有外凸或内凹曲面的三角形、楔形和棱形中的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导流叶片由m1行和n1列导流叶片组成,m1≥2,n1≤3。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产涡叶片由m2行和n2列产涡叶片组成,m2≥m1+1,n2≥4。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产涡叶片由m2行和n2列产涡叶片组成,m2≥m1+1,n2≥4。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7所述的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产涡叶片组与导流叶片组的流向距离为l1,l1≥1.5倍的导流叶片弦长;相邻两产涡叶片之间的行间距为l2,l2≥3×l1。
9.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产涡叶片组与导流叶片组的流向距离为l1,l1≥1.5倍的导流叶片弦长;相邻两产涡叶片之间的行间距为l2,l2≥3×l1。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装置的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将筒状外壳内通过耐磨板划分为若干通道,每一通道入口端为导流段,导流段后方为混合段,导流段设置有一组导流叶片,混合段设置有一组产涡叶片;
2)来流首先经过导流段,流体的主流方向沿导流叶片外侧流动,而一部分尺寸较大的颗粒因为具有较大的质量和惯性,会向偏离导流叶片的外侧方向运动,使大颗粒的运动与主体流动发生分离;
3)在导流段后方,携带灰尘粒子的流体被导入混合段,流体吹过产涡叶片时,在产涡叶片外侧尾部的下游,会产生不同尺寸的漩涡,具有确定尺寸的漩涡能够将某些特定大小的颗粒卷吸、夹带于其中,并随之一起运动,延长相应颗粒物在此区域内的停留时间;而被导流叶片分离出来的大颗粒不会被漩涡卷吸,将会直接穿漩涡而过,增加了不同颗粒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使微细颗粒容易粘附在较大颗粒上,从而配合下游除尘设备去除烟气中的颗粒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495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喷射石灰浆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装置
- 下一篇:水平椭圆管降膜蒸发/冷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