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止超细粉粒扩散的链式密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02591.4 | 申请日: | 2010-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94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秦忠;高健;韩玉稳;李乔良;施庆华;吴学云;尹正中;姜贵中;高发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F16J15/16 | 分类号: | F16J15/16;F16J15/20;F16J15/32;F16J15/54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53106 | 代理人: | 李云 |
地址: | 650031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止 超细粉粒 扩散 链式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阻止密闭容器内微正压条件下超细粉粒扩散的密封装置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超细粉粒是指直径小于0.007mm的粉体,微正压条件是指密闭容器内工作压力不超过2Mpa。在制药行业的离心干燥、化工、冶金等行业的粉体制备等过程中,经常遇到此类工况。现有的粉体制备设备由于密封结构简单,只采取单一的密封手段,密封可靠性较低,常常造成轴承的非正常磨损,增大了设备的故障率。目前国内大多数粉体制备设备无故障工作时间只有300小时左右,远低于技术先进国家设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1000小时以上的水平,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粉体加工行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可靠、可降低设备故障率、有效延长设备无故障工作时间的可阻止超细粉粒扩散的链式密封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阻止超细粉粒扩散的链式密封装置,包括套装于转轴外的筒体,顺序套装于转轴上的筒体端盖、轴承座和轴承端盖,所述筒体端盖的内壁带有一圈环绕转轴的凸台;筒体端盖的内孔为孔径分段大小交错的台阶形内孔,各内孔段与转轴之间通过不同的密封件配装,构成链式密封结构。
本发明筒体端盖各内孔段从内壁至外端与转轴的装配结构为:第一内孔段通过垫圈与转轴配装;孔径小于第一内孔段的第二内孔段通过高分子材料密封圈与转轴配装,高分子材料密封圈紧贴垫圈;孔径大于第二内孔段的第三内孔段通过唇形密封圈与转轴配装,在第三内孔段沿径向开设有向下的溢流通道;孔径大于第三内孔段的第四内孔段通过组合密封件及其支承环与转轴配装。所述高分子材料密封圈为聚四氟乙烯密封圈。
本发明可在转轴上套装轴套,筒体端盖的各内孔段通过不同的密封件与轴套配装。
本发明在筒体内设置有套装于转轴上的旋转加工体。
本发明装置工作时,转轴带动旋转加工体转动进行粉体加工,粉体受离心力的作用沿径向抛洒。受筒体内工作压力的作用,沿旋转加工体和筒体端盖之间间隙沉落的粉粒,会向筒体端盖外端轴承座内的轴承处扩散,但在筒体端盖的内壁受到凸台的初步遮挡。未被凸台遮挡住的粉粒,一部分在经过筒体端盖第一内孔段时受到阻挡停止扩散,还有一部分会沿着第一内孔段与垫圈之间的装配间隙继续向外扩散。继续扩散的粉粒在通过第二内孔段时被高分子材料密封圈进行零间隙封堵。当高分子材料密封圈磨损至与转轴或轴套之间产生间隙时,部分粉粒会沿间隙溢出,溢出的粉粒可通过溢流通道排出。只有当溢流通道阻塞时,粉粒才会继续涌向轴承,此时,第三内孔段内的唇形密封圈和第四内孔段内的组合密封件继续挡住粉粒。从筒体流向轴承的粉粒受到从凸台到组合密封件的多级密封链挡住,实现了可靠的密封,有效避免轴承受到非正常磨损,为此可降低设备故障率,有效延长设备无故障工作时间。且密封链内任一环节失效,均不影响密封效果,只有当密封链内所有环节均失效了,粉粒才会涌向轴承,若轴承的密封等级较高,还可抵挡80至100小时。第三内孔段内的唇形密封圈和第四内孔段内的组合密封件可以挡住超细粉粒。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内容。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未经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025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CTP制版机
- 下一篇:一种柱塞环的加工工艺